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2 我国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3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概述 | 第11-14页 |
1.3.1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比较 | 第11-12页 |
1.3.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理论的概述 | 第12-14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第15-35页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与特点 | 第15-16页 |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和坐标变换 | 第16-20页 |
2.2.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6-18页 |
2.2.2 永磁同步电机坐标变换 | 第18-20页 |
2.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第20-29页 |
2.3.1 矢量控制的构成 | 第20页 |
2.3.2 PID 控制模块 | 第20-22页 |
2.3.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 第22-25页 |
2.3.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 | 第25-29页 |
2.4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 | 第29-34页 |
2.4.1 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极限圆 | 第29-30页 |
2.4.2 永磁同步电机电压极限圆 | 第30-31页 |
2.4.3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控制原理及过程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英飞凌 Tricore 电机控制器硬件功能的实现 | 第35-46页 |
3.1 主控制电路 | 第35-41页 |
3.1.1 主控制芯片 | 第35-38页 |
3.1.2 电源模块电路 | 第38页 |
3.1.3 电机位置检测电路 | 第38-40页 |
3.1.4 三相电流的测量 | 第40-41页 |
3.2 驱动电路 | 第41-43页 |
3.2.1 短路保护 | 第41-42页 |
3.2.2 有源箝位功能 | 第42-43页 |
3.3 功率模块 | 第43-45页 |
3.3.1 IGBT 的结构 | 第43-44页 |
3.3.2 功率模块的选型 | 第44-45页 |
3.3.3 英飞凌 HybridPACK 1IGBT 模块介绍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英飞凌电机控制器软件功能的实现及仿真 | 第46-62页 |
4.1 英飞凌软件开发平台 | 第46-48页 |
4.2 系统软件开发流程 | 第48-53页 |
4.2.1 主控制软件开发 | 第48-51页 |
4.2.2 底层驱动软件开发 | 第51-53页 |
4.3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建模仿真 | 第53-61页 |
4.3.1 电机本体建模 | 第53-54页 |
4.3.2 PI 调节器模块 | 第54页 |
4.3.3 坐标变换模块 | 第54-55页 |
4.3.4 SVPWM 模块 | 第55-57页 |
4.3.5 空载测试 | 第57-59页 |
4.3.6 永磁同步电机双电机对拖系统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基于英飞凌 Tricore 电机控制器性能测试 | 第62-66页 |
5.1 电机空转性能测试 | 第62-64页 |
5.2 电机加载性能测试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