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5-24页 |
1.1 狭叶坡垒 | 第15-16页 |
1.2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概括 | 第16页 |
1.2.1 植物内生真菌 | 第16页 |
1.2.2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多样性 | 第16页 |
1.3 农药活性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 第16-17页 |
1.4 植物内生生防真菌 | 第17-18页 |
1.4.1 以菌防菌 | 第17-18页 |
1.4.2 以菌防虫 | 第18页 |
1.5 植物内生真菌农药活性次生代谢产物 | 第18-22页 |
1.5.1 抑菌活性物质 | 第18-20页 |
1.5.1.1 黄酮类 | 第18-19页 |
1.5.1.2 萜类和环肽类 | 第19页 |
1.5.1.3 生物碱类 | 第19页 |
1.5.1.4 醌类和异香豆素 | 第19-20页 |
1.5.1.5 甾体和脂肪酸 | 第20页 |
1.5.1.6 其他类化合物 | 第20页 |
1.5.2 杀虫物质 | 第20-21页 |
1.5.2.1 杀昆虫物质 | 第20-21页 |
1.5.2.2 杀线虫物质 | 第21页 |
1.5.3 除草活性类物质 | 第21-22页 |
1.5.4 生长调节类物质 | 第22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6.2 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2.1 材料 | 第24-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1.2 植物病原真菌 | 第24页 |
2.1.3 培养基 | 第24页 |
2.1.4 试剂 | 第24-25页 |
2.1.5 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 方法 | 第26-32页 |
2.2.1 狭叶坡垒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6-27页 |
2.2.1.1 内生真菌的分离 | 第26页 |
2.2.1.2 内生真菌的纯化 | 第26-27页 |
2.2.2 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27-28页 |
2.2.2.1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7页 |
2.2.2.2 内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28页 |
2.2.3 抑菌活性测定 | 第28-30页 |
2.2.3.1 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筛选 | 第28-29页 |
2.2.3.2 菌株发酵液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 第29-30页 |
2.2.4 菌株H.3液体发酵条件的探究 | 第30-31页 |
2.2.4.1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30页 |
2.2.4.2 转速对菌株H.3液体发酵的影响 | 第30页 |
2.2.4.3 发酵周期对菌株H.3液体发酵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4.4 温度对菌株H.3液体发酵的影响 | 第31页 |
2.2.5 菌株H.3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 第31-32页 |
2.2.5.1 菌株H.3的扩大发酵培养 | 第31页 |
2.2.5.2 发酵产物的提取 | 第31-32页 |
2.2.5.3 发酵产物的分离鉴定 | 第32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70页 |
3.1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 第33-51页 |
3.1.1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1的鉴定 | 第34-36页 |
3.1.1.1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1的形态学鉴定 | 第34-35页 |
3.1.1.2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1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5-36页 |
3.1.2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2的鉴定 | 第36-38页 |
3.1.2.1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2的形态学鉴定 | 第36-37页 |
3.1.2.2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2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7-38页 |
3.1.3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3的鉴定 | 第38-40页 |
3.1.3.1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3的形态学鉴定 | 第38-39页 |
3.1.3.2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3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9-40页 |
3.1.4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4的鉴定 | 第40-42页 |
3.1.4.1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4的形态学鉴定 | 第40-41页 |
3.1.4.2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4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1-42页 |
3.1.5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5的鉴定 | 第42-44页 |
3.1.5.1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5的形态学鉴定 | 第42-43页 |
3.1.5.2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5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3-44页 |
3.1.6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6的鉴定 | 第44-46页 |
3.1.6.1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6的形态学鉴定 | 第44-45页 |
3.1.6.2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6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5-46页 |
3.1.7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7的鉴定 | 第46-48页 |
3.1.7.1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7的形态学鉴定 | 第46-47页 |
3.1.7.2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7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7-48页 |
3.1.8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8的鉴定 | 第48-49页 |
3.1.8.1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8的形态学鉴定 | 第48-49页 |
3.1.8.2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菌株H.8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9页 |
3.1.9 狭叶坡垒枝叶内生真菌种群分类地位 | 第49-51页 |
3.2 狭叶坡垒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51-55页 |
3.2.1 菌株H.4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 第52-53页 |
3.2.2 H.2、H.3、H.8液体发酵及其抑菌活性 | 第53-55页 |
3.2.2.1 H.2、H.3、H.8液体发酵菌丝生长量 | 第53-54页 |
3.2.2.2 菌株H.2、H.3、H.8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 第54-55页 |
3.3 菌株H.3及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 第55-59页 |
3.3.1 菌株H.3的抑菌活性 | 第55-56页 |
3.3.2 菌株H.3发酵液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 第56-57页 |
3.3.3 菌株H.3发酵液对烟草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 第57-58页 |
3.3.4 菌株H.3发酵液不同萃取层对烟草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 第58页 |
3.3.5 乙酸乙酯萃取层对烟草灰霉病菌的毒力 | 第58-59页 |
3.4 菌株H.3液体发酵条件的探究 | 第59-68页 |
3.4.1 菌株H.3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59-62页 |
3.4.1.1 液体发酵培养基菌丝生长量和次生代谢产物干重 | 第59-61页 |
3.4.1.2 四种培养基发酵液的抑菌活性 | 第61-62页 |
3.4.2 转速对菌株H.3液体发酵的影响 | 第62-63页 |
3.4.3 发酵周期对菌株H.3液体发酵的影响 | 第63-66页 |
3.4.3.1 发酵周期对H.3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3.2 发酵周期对发酵总重量的影响 | 第64页 |
3.4.3.3 菌株H.3不同发酵周期的发酵液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 第64-66页 |
3.4.4 温度对菌株H.3液体发酵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5 菌株H.3发酵液的萃取率 | 第67-68页 |
3.5 菌株H.3发酵液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 | 第68-70页 |
3.5.1 菌株H.3发酵液乙酸乙酯层提取物的萃取 | 第68页 |
3.5.2 菌株H.3发酵液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 | 第68-69页 |
3.5.3 菌株H.3发酵液乙酸乙酯层次生代谢产物的鉴定 | 第69-7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70-77页 |
4.1 结论 | 第70-72页 |
4.2 讨论 | 第72-76页 |
4.2.1 狭叶坡垒内生生防真菌 | 第72-74页 |
4.2.2 农药活性内生真菌菌株H.3及其抑菌活性 | 第74-75页 |
4.2.3 存在问题 | 第75-76页 |
4.2.4 展望 | 第76页 |
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76页 |
4.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录 | 第88-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