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2 植物多聚半乳糖醛酸抑制蛋白(PGIP) | 第12-16页 |
2.1 植物PGIP基因的结构特征 | 第13页 |
2.2 PGIP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 第13-16页 |
2.2.1 植物PGIP基因的抗病机理 | 第14页 |
2.2.2 植物PGIP基因抗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3 水稻纹枯病 | 第16-17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玉米PGIP基因ZmPGIP3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18-34页 |
1 前言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1 植物材料及来源 | 第19页 |
2.1.2 菌株及载体 | 第19页 |
2.1.3 试剂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5页 |
2.2.1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 第19页 |
2.2.2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 第19-20页 |
2.2.3 扩增产物的纯化、连接与转化 | 第20页 |
2.2.4 ZmPGIP3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0-21页 |
2.2.5 ZmPGIP3的亚细胞定位 | 第21页 |
2.2.5.1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 第21页 |
2.2.5.2 转化烟草叶片 | 第21页 |
2.2.6 ZmPGIP3的原核表达 | 第21-22页 |
2.2.6.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22页 |
2.2.6.2 目的基因的表达 | 第22页 |
2.2.7 ZmPGIP3粗蛋白的提取 | 第22-23页 |
2.2.8 PGs的诱导产生 | 第23页 |
2.2.9 PGs-ZmPGIP3活性测定 | 第23页 |
2.2.10 玉米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 第23-24页 |
2.2.10.1 水培玉米材料的培养 | 第23-24页 |
2.2.10.2 玉米材料的处理 | 第24页 |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3.1 ZmPGIP3基因序列分析 | 第25-28页 |
3.2 ZmPGIP3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28-29页 |
3.3 PGs-ZmPGIP3的活性检测 | 第29页 |
3.4 ZmPGIP3基因胁迫表达分析 | 第29-32页 |
3.4.1 ZmPGIP3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29-30页 |
3.4.2 ZmPGIP3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第30-31页 |
3.4.3 ZmPGIP3基因在植物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ZmPGIP3转基因水稻的抗病功能初步分析 | 第34-48页 |
1 前言 | 第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2.2 细菌植株和质粒 | 第34-35页 |
2.3 化学试剂和酶制剂 | 第35页 |
2.4 方法 | 第35-39页 |
2.4.1 构建含ZmPGIP3的水稻表达载体 | 第35页 |
2.4.2 重组载体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35-36页 |
2.4.3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 | 第36页 |
2.4.4 转基因水稻阳性植株的获得 | 第36-37页 |
2.4.5 转基因水稻纯系获得 | 第37页 |
2.4.6 ZmPGIP3转基因植株接种纹枯病菌检测 | 第37-38页 |
2.4.6.1 纹枯病菌的培养 | 第37页 |
2.4.6.2 转基因植株接种检测 | 第37页 |
2.4.6.3 染病情况统计 | 第37-38页 |
2.4.7 胁迫基因表达分析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3.1 ZmPGIP3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39-40页 |
3.2 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的表达 | 第40-41页 |
3.3 ZmPGIP3转基因水稻抗病分析 | 第41-44页 |
3.4 ZmPGIP3胁迫响应基因分析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论文发表、科研创新及国家专利申请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