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社会资本的培育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引论 | 第10-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第11-18页 |
| ·社会资本理论的早期研究 | 第12-15页 |
| ·社会资本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 | 第15-18页 |
| ·对当前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8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大学社会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 第20-27页 |
| ·大学社会资本的界定及构成 | 第20-25页 |
| ·社会资本的概念 | 第20-21页 |
| ·社会资本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21-23页 |
| ·大学社会资本的界定 | 第23页 |
| ·大学社会资本的构成 | 第23-25页 |
| ·大学社会资本的特征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我国大学社会资本培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7-32页 |
| ·我国大学社会资本培育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 ·信息时代的要求 | 第27页 |
| ·科技创新的要求 | 第27-28页 |
|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 第28-29页 |
| ·大学社会责任的要求 | 第29页 |
| ·我国大学社会资本培育的可行性 | 第29-32页 |
| ·社会体制层面的可行性 | 第30页 |
| ·文化层面的可行性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我国大学社会资本培育的途径 | 第32-42页 |
| ·营造大学社会资本培育的思想基础 | 第32-33页 |
| ·营造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之校风 | 第32-33页 |
| ·营造互惠、合作的文化环境 | 第33页 |
| ·提升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 第33-34页 |
| ·根据社会需求,扩展服务社会的领域 | 第33-34页 |
| ·产学研结合,提高服务社会的技术层次和质量 | 第34页 |
| ·加强联合大学外部关系 | 第34-37页 |
| ·加强大学的国际化进程 | 第34-35页 |
| ·加强联合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 第35页 |
| ·加强联合大学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 第35-36页 |
| ·加强联合大学与企业的关系 | 第36页 |
| ·加强联合大学校际之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 ·协调整合大学内部关系网络 | 第37-39页 |
| ·动员大学生、教师培育社会资本 | 第37-38页 |
| ·整合师生与学校管理层的关系 | 第38-39页 |
| ·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协调师生人际关系 | 第39页 |
| ·充分发挥大学校长的作用 | 第39-42页 |
| ·大学校长自身的社会资本积累 | 第40页 |
| ·依托网络关系的社会资本投资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我国大学社会资本培育的保障 | 第42-45页 |
| ·正式制度建设的保障 | 第42-43页 |
| ·一般法律制度建设 | 第42页 |
|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 | 第42-43页 |
| ·合理评价机制建设 | 第43页 |
| ·非正式制度建设的保障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