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混沌理论视野下的微博舆情传播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页
    1.2 研究现状概述第9-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3 研究评述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页
        1.3.2 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2章 微博舆情及其现状第17-29页
    2.1 微博与微博舆情第17-23页
        2.1.1 微博的含义及特征第17-19页
        2.1.2 微博对舆情生态的影响第19-20页
        2.1.3 微博舆情概念分析第20-23页
    2.2 微博舆情的传播现状第23-29页
        2.2.1 微博谣言治理初见成效第23-24页
        2.2.2 民生、司法、吏治焦点凸显第24-25页
        2.2.3 意见领袖呈多元化趋势第25-26页
        2.2.4 三分格局渐趋清晰第26-29页
第3章 微博舆情的混沌特征第29-38页
    3.1 混沌理论及其应用第29-31页
        3.1.1 混沌的含义及其演变第29-30页
        3.1.2 混沌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应用第30-31页
    3.2 混沌理论介入微博舆情研究的现实考量第31-33页
        3.2.1 现实要求:微博是舆情热点的重要传播渠道第31-32页
        3.2.2 理论依据:两者具有极强的内在契合性第32-33页
    3.3 微博舆情的混沌特征第33-38页
        3.3.1 微博舆情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第33-34页
        3.3.2 微博舆情的突发性始于初始条件的敏感性第34-35页
        3.3.3 微博舆情的偏差性来源于随机性和确定性第35-36页
        3.3.4 微博舆情的不可逆性是混沌现象混沌序的表现第36-38页
第4章 微博舆情的混沌传播第38-49页
    4.1 微博舆情混沌传播的产生背景第38-40页
        4.1.1 宏观层面:宽松开放的政治话语结构第38-39页
        4.1.2 中观层面:多元交互的技术功能融合第39页
        4.1.3 微观层面:与现实交织的集体意识投射第39-40页
    4.2 微博舆情混沌传播的表现形态第40-43页
        4.2.1 微博舆情“蝴蝶效应”的界定第40-41页
        4.2.2 “蝴蝶效应”已成为混沌传播的一种常态第41-43页
    4.3 微博舆情混沌传播的演变路径第43-45页
        4.3.1 羽翼扇动——初值偏差点燃舆论火苗第43-44页
        4.3.2 群体共鸣——协同反馈引发舆论热潮第44页
        4.3.3 效果涌现——分形迭代催生“蝴蝶效应”第44-45页
    4.4 微博舆情混沌传播的现实图景第45-49页
        4.4.1 初值偏差扒出“微笑表哥”第46-47页
        4.4.2 群体共振推动“光盘行动”第47-48页
        4.4.3 分形迭代引爆方韩论战第48-49页
第5章 从混沌到有序——微博舆情传播引导启示第49-54页
    5.1 重视初始信息,掐断舆情“燃点”第49-50页
    5.2 注重磁场效应,争取“第一落点”第50-51页
    5.3 强化协同互动,避免舆情震荡第51-52页
    5.4 提升媒介素养,净化舆情环境第52-54页
第6章 结语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视栏目与冠名广告契合度评价量表构建研究
下一篇:基于AVR单片机的智能恒电位仪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