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次同步振荡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1.2.2 次同步振荡抑制措施 | 第14-15页 |
1.2.3 混合可控串补(HTCSC)抑制方法研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HTCSC的基本构成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拓扑结构 | 第18-20页 |
2.3 参数设计 | 第20-22页 |
2.4 控制方法 | 第22-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HTCSC的自动均衡控制算法 | 第26-36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HTCSC的工频电压不平衡度分析 | 第26-31页 |
3.2.1 主电路参数恒定时触发角变化 | 第27-28页 |
3.2.2 相补偿度恒定时可控补偿比例变化 | 第28-29页 |
3.2.3 固定电容恒定时可控补偿比例变化 | 第29-31页 |
3.2.4 电容参数恒定时电感值变化 | 第31页 |
3.3 一种新的自动均衡控制算法 | 第31-35页 |
3.3.1 工作原理 | 第31-33页 |
3.3.2 有效性验证 | 第33-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HTCSC的次同步阻尼特性 | 第36-49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理论分析 | 第36-41页 |
4.2.1 电气阻尼系数通用表达式推导 | 第36-40页 |
4.2.2 HTCSC的次同步阻尼系数分析 | 第40-41页 |
4.3 基于复转矩系数法的阻尼分析 | 第41-48页 |
4.3.1 不同触发角下的阻尼 | 第43-45页 |
4.3.2 不同可控补偿比例下的阻尼 | 第45-46页 |
4.3.3 不同电感值下的阻尼 | 第46-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HTCSC的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 | 第49-62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设计原理 | 第49-50页 |
5.3 控制系统设计 | 第50-55页 |
5.3.1 模态通道选择 | 第50-51页 |
5.3.2 次同步信号提取选择 | 第51-52页 |
5.3.3 控制器结构与流程 | 第52-53页 |
5.3.4 控制参数整定方法 | 第53-55页 |
5.4 基于PRONY辨识的阻尼特性验证 | 第55-58页 |
5.4.1 Prony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5.4.2 阻尼辨识结果 | 第57-58页 |
5.5 仿真验证 | 第58-60页 |
5.6 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HTCSC抑制次同步振荡的时域仿真研究 | 第62-76页 |
6.1 引言 | 第62页 |
6.2 IEEE第一标准模型 | 第62-70页 |
6.2.1 阻尼特性 | 第62-63页 |
6.2.2 次同步振荡抑制效果 | 第63-67页 |
6.2.3 最小可控补偿比例 | 第67-68页 |
6.2.4 电压不平衡度 | 第68-70页 |
6.3 呼辽/伊冯复杂交直流混联系统 | 第70-74页 |
6.3.1 呼辽/伊冯交直流混联工程背景 | 第70-72页 |
6.3.2 次同步振荡抑制效果 | 第72-74页 |
6.4 小结 | 第74-7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7.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