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32页 |
1.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背景 | 第13-23页 |
1.1.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1.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1.1.3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电子转移的机制 | 第15-17页 |
1.1.4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1.5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1.6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 第21-23页 |
1.2 铬污染治理的研究背景 | 第23-29页 |
1.2.1 铬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 第23-24页 |
1.2.2 铬污染的现状与调查 | 第24-25页 |
1.2.3 铬污染的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2.4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铬(Ⅵ)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3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2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29-31页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2 实验方案与内容 | 第32-39页 |
2.1 实验方案 | 第32-33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33-34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2.3.1 阳极产电菌 | 第34页 |
2.3.2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2.3.3 阳极液与阴极液 | 第35-36页 |
2.3.4 COD 的测定 | 第36页 |
2.3.5 六价铬的测定 | 第36页 |
2.3.6 总铬的测定 | 第36页 |
2.3.7 评价 MFC 产电性能的参数 | 第36-39页 |
3 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优化 | 第39-48页 |
3.1 MFC 的构建 | 第39-40页 |
3.2 MFC 的接种与启动 | 第4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3.3.1 阳极底物对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2 阳极营养液供给方式对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3 离子交换膜对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4 阴极材料对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5 阴极电子受体对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铬(Ⅵ)废水的研究 | 第48-56页 |
4.1 MFC 的构建 | 第48页 |
4.2 MFC 的接种与启动 | 第48-49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4.3.1 pH 对六价铬去除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2 pH 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3 六价铬初始浓度对六价铬去除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4 六价铬初始浓度对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5 曝气对六价铬去除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6 曝气对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建议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