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宝石的宝石学特征及改善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云南红宝石矿床特征及成因研究 | 第12-23页 |
| ·概述 | 第12-13页 |
| ·云南红宝石矿床的地质构造特征 | 第13-15页 |
| ·矿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 | 第15-16页 |
| ·岩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 第16-20页 |
| ·红宝石矿区岩石类型 | 第16页 |
| ·大理岩中的矿物种类及特征 | 第16-17页 |
| ·含红宝石矿大理岩的特征研究 | 第17-20页 |
| ·云南红宝石矿床的成因类型探讨 | 第20-21页 |
| ·云南红宝石产出特征及预测分析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云南红宝石的物化性质研究 | 第23-43页 |
| ·实验样品和仪器设备 | 第23页 |
| ·常规的宝石学特征研究 | 第23-33页 |
| ·化学成分测试与分析 | 第23-27页 |
| ·晶体形态及微形貌研究 | 第27-29页 |
| ·晶体大小统计与分析 | 第29-30页 |
| ·包裹体类型 | 第30页 |
| ·颜色种类及分布 | 第30-32页 |
| ·透明度及影响因素 | 第32页 |
| ·其它宝石学特征研究 | 第32-33页 |
| ·云南红宝石的谱学测试与分析 | 第33-39页 |
| ·拉曼光谱测试与分析 | 第33-34页 |
| ·红外光谱测试与分析 | 第34-35页 |
|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与分析 | 第35-38页 |
| ·激发和发射光谱测试与分析 | 第38-39页 |
| ·云南红宝石的质量评价探讨 | 第39-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云南红宝石呈色机理研究 | 第43-56页 |
| ·宝石颜色成因概述 | 第43-47页 |
| ·d-d电子跃迁 | 第43-44页 |
| ·电荷转移跃迁 | 第44-46页 |
| ·色心致色 | 第46页 |
| ·能带理论 | 第46页 |
| ·物理光学致色 | 第46-47页 |
| ·云南红宝石的呈色机理探讨 | 第47-54页 |
| ·Cr3+离子的致色机理 | 第49-52页 |
| ·Fe离子的致色机理 | 第52-53页 |
| ·Ti离子的致色机理 | 第53-54页 |
| ·Fe、Ti离子的电荷转移致色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云南红宝石的质地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4页 |
| ·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影响 | 第56-61页 |
| ·类质同象替代的杂质元素 | 第56-57页 |
| ·间隙杂质元素 | 第57页 |
| ·包裹体的类型及对质地的影响程度 | 第57-61页 |
| ·裂理与聚片双晶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裂隙和孔洞的成因及其对质地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云南红宝石的改善工艺研究 | 第64-108页 |
| ·改善工艺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 第64-71页 |
| ·热处理技术的历史 | 第64-65页 |
| ·改善工艺技术的现状 | 第65-71页 |
| ·实验方案与流程 | 第71-75页 |
| ·实验原理 | 第71-72页 |
| ·实验方案 | 第72-73页 |
| ·实验流程 | 第73-74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4-75页 |
| ·实验工艺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75-107页 |
| ·辅助剂硼砂的选择与热性能分析 | 第77-78页 |
| ·不同处理温度和恒温时间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 ·不同助剂的热处理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80-92页 |
| ·不同气氛下热处理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92-95页 |
| ·充填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95-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8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8-110页 |
| ·结论 | 第108-109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附录一 | 第118-119页 |
| 附录二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