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我国金融规模与碳排放关联效应的空间异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0 引言第12-25页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0.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2-13页
        0.1.2 论文研究意义第13页
    0.2 国内外发展动态与研究综述第13-21页
        0.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6页
        0.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21页
        0.2.3 国内外研究总结第21页
    0.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1-23页
        0.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21-22页
        0.3.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0.3.3 技术路线第23页
    0.4 本文的创新点第23-25页
1 相关理论概述第25-35页
    1.1 相关概念第25-26页
        1.1.1 金融规模第25页
        1.1.2 碳排放第25-26页
    1.2 金融规模和碳排放的相关理论分析第26-30页
        1.2.1 金融发展理论第26-27页
        1.2.2 EKC 曲线假说第27-28页
        1.2.3 碳排放收敛理论第28-29页
        1.2.4 能源经济学理论第29-30页
    1.3 金融规模和碳排放的衍生理论概述第30-35页
        1.3.1 金融规模对环境影响相关理论第30-33页
        1.3.2 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理论第33-35页
2 金融规模和碳排放相关关系分析第35-45页
    2.1 我国金融规模的变化趋势第35-37页
    2.2 我国碳排放的特征以及趋势第37-42页
        2.2.1 我国碳排放的特征第37-39页
        2.2.2 主要因素对碳排放驱动程度分析第39-41页
        2.2.3 我国碳排放趋势分析第41-42页
    2.3 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传导机理第42-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3 金融规模与碳排放的关联效应模型设定第45-52页
    3.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第45页
    3.2 研究方法选择第45-47页
        3.2.1 主成分分析第45页
        3.2.2 平稳性检验第45-46页
        3.2.3 Johansen 协整检验第46-47页
        3.2.4 VAR 模型第47页
    3.3 金融规模和碳排放的模型检验第47-51页
        3.3.1 数据检验第47-50页
        3.3.2 VAR 模型设定第50-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我国金融规模与碳排放关联效应测度第52-62页
    4.1 STIRPAT 模型第52-54页
    4.2 动态面板模型第54页
    4.3 数据来源及指标测算第54-56页
    4.4 基于 STIRPAT 模型的动态面板实证检验第56-59页
        4.4.1 面板模型多重共线性检验第56-57页
        4.4.2 面板单位根与协整检验第57-59页
    4.5 基于 STIRPAT 模型的动态面板实证分析第59-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5 我国金融规模与碳排放的空间异化分析第62-72页
    5.1 指标变量检验与处理第62-66页
        5.1.1 多重共线性检验第62-63页
        5.1.2 面板单位根检验第63-64页
        5.1.3 面板协整检验第64-66页
    5.2 我国区域间金融规模与碳排放关联效应分析第66-69页
        5.2.1 东部地区金融规模与碳排放关联效应实证分析第66-67页
        5.2.2 中部地区金融规模与碳排放关联效应实证分析第67-68页
        5.2.3 西部地区金融规模与碳排放关联效应实证分析第68-69页
    5.3 我国区域间金融规模与碳排放的空间异化 SWOT 分析第69-71页
        5.3.1 SWOT 分析矩阵模型第69页
        5.3.2 SWOT 分析模型设定第69-70页
        5.3.3 空间异化 SWOT 分析第70-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6 政策建议第72-73页
    6.1 加快金融规模适度扩张第72页
    6.2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第72页
    6.3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72-7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7.1 本文结论第73页
    7.2 研究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致谢第79-80页
个人简历第80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iO2和CeO2人工纳米颗粒在土壤中的老化时间对高等植物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关于日本废弃物处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