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2.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 第16-34页 |
2.1 历史哲学:思辨的与分析的或批判的 | 第16-25页 |
2.1.1 历史与历史哲学 | 第16-17页 |
2.1.2 思辨的历史哲学 | 第17-22页 |
2.1.3 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 | 第22-25页 |
2.2 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 第25-30页 |
2.3 海登·怀特和他的历史诗学 | 第30-34页 |
3 故事构造:历史文本解释策略 | 第34-47页 |
3.1 从编年史到故事 | 第34-35页 |
3.2 情节构造模式:历史书写的审美形态 | 第35-38页 |
3.2.1 弗莱对基本虚构作品类型的分类 | 第36-37页 |
3.2.2 历史叙述中的四种叙事结构 | 第37-38页 |
3.3 形式论证模式:认知形态 | 第38-42页 |
3.3.1 斯蒂芬·佩伯关于世界的构想 | 第39-40页 |
3.3.2 四种形式论证解释模式 | 第40-42页 |
3.4 意识形态蕴涵模式:伦理形态 | 第42-45页 |
3.4.1 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心态类别 | 第43-44页 |
3.4.2 四种意识形态蕴涵解释模式 | 第44-45页 |
3.5 三种阐释模式的关系 | 第45-47页 |
4 话语的比喻:历史文本基础的深层结构 | 第47-60页 |
4.1 诗性预构:可能的认知客体的假定 | 第47-49页 |
4.2 四重转义理论 | 第49-55页 |
4.3 海登怀特的四重比喻理论 | 第55-60页 |
5 历史与想象:历史真实性问题 | 第60-78页 |
5.1 历史的功用 | 第60-72页 |
5.1.1 “求真”——历史书写的认知维度 | 第61-64页 |
5.1.2 “求善”——历史书写的伦理道德维度 | 第64-68页 |
5.1.3 海登·怀特:文学与历史的和解 | 第68-71页 |
5.1.4 由历史的多元走向历史虚无? | 第71-72页 |
5.2 历史的多元化与历史的真实性 | 第72-78页 |
5.2.1 建构的多元的历史与承担道德责任的难题 | 第72-74页 |
5.2.2 通往一种“主体间性”的历史解释 | 第74-78页 |
6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