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近代以前淮扬地区史学发展概况 | 第7-8页 |
三、近代以来淮扬地区史学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晚清淮扬地区的史学研究 | 第11-33页 |
一、刘文淇的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11-16页 |
(一) 刘文淇生平及著作简介 | 第11页 |
(二) 主要史学成就及思想 | 第11-16页 |
二、刘宝楠的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16-20页 |
(一) 刘宝楠生平及著作简介 | 第16-17页 |
(二) 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17-19页 |
(三) 《扬州水道记》与《宝应图经》的比较 | 第19-20页 |
三、魏源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20-28页 |
(一) 魏源生平及著作简介 | 第20-21页 |
(二) 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21-28页 |
(三) 《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的比较 | 第28页 |
四、李详的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28-33页 |
(一) 李详生平及其著作简介 | 第28-29页 |
(二) 主要史学成就及其史学思想 | 第29-33页 |
第二章 民国淮扬地区的史学研究 | 第33-60页 |
一、刘师培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33-42页 |
(一) 刘师培生平及其著作简介 | 第33-34页 |
(二) 主要史学思想及其史学成就 | 第34-41页 |
(三) 《中国历史教科书》与《中国古代史》的比较 | 第41-42页 |
二、丁文江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42-49页 |
(一) 丁文江生平及其著作简介 | 第42-43页 |
(二) 中国矿业史研究方面的成就与思想 | 第43-45页 |
(三)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45-49页 |
(四)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与《陈垣年谱配图长编》的比较 | 第49页 |
三、戈公振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49-60页 |
(一) 戈公振生平及其著作简介 | 第49-51页 |
(二) 报学史研究主要成就 | 第51-56页 |
(三) 言论自由与爱国的史学思想 | 第56-58页 |
(四)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增订版)对《中国报学史》内容的补充订正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当代淮扬地区的史学研究 | 第60-76页 |
一、刘国钧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60-66页 |
(一) 刘国钧生平及其著作简介 | 第60-61页 |
(二) 全面、科学地进行史料分析,系统、条理地开展书史论述 | 第61-62页 |
(三)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思想 | 第62-66页 |
(四) 《中国书史简编》与《中国图书史与中国图书馆史》的比较 | 第66页 |
二、祁龙威史学思想及史学成就 | 第66-76页 |
(一) 祁龙威生平及其著作简介 | 第66-68页 |
(二) 太平天国史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 第68-70页 |
(三) 主张用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 | 第70-73页 |
(四) 运用辩证统一的方法,正反两方面客观地分析评判问题 | 第73-74页 |
(五) 《太平天国史学导论》与《太平天国史纲》的比较 | 第74-76页 |
第四章 近代以来淮扬史学的发展特点 | 第76-83页 |
一、由旧史学向新史学转变 | 第76-77页 |
二、由旧史观向新史观转变 | 第77-79页 |
三、由政治性向学术性转变 | 第79-80页 |
四、重视考证、实事求是的治史方法和态度 | 第80-81页 |
五、科学化、多样化、社会化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