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 第15-36页 |
·绪论 | 第15-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创新点 | 第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36页 |
·煤气化技术进展 | 第17-18页 |
·煤气化反应机理 | 第18-21页 |
·煤的性质对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21-24页 |
·制焦条件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24-26页 |
·气化条件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26-27页 |
·灰的熔融特性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27-28页 |
·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28-33页 |
·煤气化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 | 第33-36页 |
第2章 煤焦的孔隙结构分析及分形特征研究 | 第36-54页 |
·引言 | 第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实验煤样 | 第36-37页 |
·煤焦的制备 | 第37-38页 |
·N_2和CO_2吸附分析实验 | 第3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8-48页 |
·煤的灰熔融特性 | 第38页 |
·N_2测量结果 | 第38-43页 |
·CO_2测量结果 | 第43-47页 |
·CO_2和N_2测量方法和结果比较 | 第47-48页 |
·煤焦的分形特征 | 第48-53页 |
·分形维数的计算 | 第48-51页 |
·热解条件对煤焦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51页 |
·分形维数和碳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分形维数和灰含量之间的关系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煤焦-CO_2和煤焦-水蒸汽气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54-68页 |
·引言 | 第54页 |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实验样品 | 第54页 |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54-56页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56页 |
·煤焦-CO_2气化反应动力学 | 第56-64页 |
·随机孔模型 | 第56页 |
·正态分布模型 | 第56-57页 |
·随机孔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的比较 | 第57-60页 |
·煤焦-CO_2加压气化反应 | 第60-64页 |
·煤焦-水蒸汽气化反应动力学 | 第64-67页 |
·温度对煤焦-水蒸汽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64-65页 |
·水蒸汽分压对煤焦-水蒸汽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65-66页 |
·氢气对煤焦-水蒸汽气化反应的抑制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气化反应活性与煤种之间的定量关系 | 第68-78页 |
·引言 | 第68页 |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煤样的选取及煤焦的制备 | 第68-69页 |
·煤焦的气化反应实验 | 第69-7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0-74页 |
·煤焦的气化反应活性与挥发分含量的关系 | 第70-71页 |
·煤焦的气化反应活性与矿物质含量的关系 | 第71-73页 |
·煤焦的气化反应活性和固定碳含量的关系 | 第73-74页 |
·气化反应活性与煤种之间的定量关系 | 第74-76页 |
·煤焦-CO_2和煤焦-水蒸汽气化反应活性的比较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粒度对神府煤焦CO_2、水蒸汽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78-89页 |
·前言 | 第78页 |
·实验 | 第78页 |
·样品制备 | 第78页 |
·气化实验 | 第7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78-88页 |
·缩芯反应模型 | 第78-81页 |
·粒度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81-84页 |
·粒度对煤焦CO_2和煤焦-水蒸汽气化反应性差别的影响 | 第84-85页 |
·扩散对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85-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碱金属和灰分对煤焦气化的催化作用及催化气化模型 | 第89-102页 |
·引言 | 第89页 |
·实验部分 | 第89-92页 |
·实验样品 | 第89页 |
·样品制备 | 第89-90页 |
·原煤热解和煤焦气化实验 | 第90页 |
·XRD测试 | 第90-91页 |
·BET表面积测量 | 第91页 |
·煤焦中碱金属的测定 | 第91-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0页 |
·煤样的热解 | 第92页 |
·煤焦的XRD分析 | 第92-94页 |
·煤焦的气化反应活性 | 第94-96页 |
·催化气化动力学模型 | 第96-99页 |
·气化反应活性和碳微晶结构的关系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7章 气化灰渣中残碳的气化反应活性研究 | 第102-112页 |
·引言 | 第102页 |
·实验部分 | 第102-104页 |
·渣样的准备 | 第102-103页 |
·煤焦的制备 | 第103页 |
·CO_2气化反应实验 | 第103页 |
·渣样的特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04-111页 |
·元素分析 | 第104页 |
·气化反应活性分析 | 第104-106页 |
·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106-108页 |
·气化渣的形态 | 第108-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8章 渣/灰的熔融特性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112-123页 |
·引言 | 第112页 |
·实验部分 | 第112-114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112-114页 |
·气化实验 | 第114页 |
·热分析实验 | 第114页 |
·样品分析 | 第11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2页 |
·样品的XRD分析 | 第114-115页 |
·样品的灰熔融特性 | 第115页 |
·灰熔融特性对煤焦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样品的DSC和TG分析 | 第117-118页 |
·煤焦的气化反应活性 | 第118-119页 |
·煤焦气化反应过程研究 | 第119-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总结 | 第123-125页 |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