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解聚乙烯蜡的脱色及其功能化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PEW的性质及应用 | 第10-12页 |
1.1.1 PEW的性质 | 第10页 |
1.1.2 PEW的应用 | 第10-12页 |
1.2 裂解聚乙烯蜡的技术进展 | 第12-13页 |
1.3 裂解聚乙烯蜡的色泽成因 | 第13-15页 |
1.4 裂解聚乙烯蜡的脱色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1 PEW的脱色方法 | 第15-17页 |
1.4.2 PEW脱色进展 | 第17-18页 |
1.5 PEW的改性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5.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3 PEW的改性方法 | 第21-23页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3-24页 |
1.6.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物质成色机理与裂解聚乙烯蜡的颜色成因探讨 | 第24-35页 |
2.1 前言 | 第24-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26-27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2.3.1 色素溶液的UV-vis分析 | 第29页 |
2.3.2 色素溶液的FT-IR分析 | 第29-31页 |
2.3.3 PEW的AAS分析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PEW的脱色研究 | 第35-43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35-36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3.2.3 PEW溶解度的测定 | 第36页 |
3.2.4 PEW的脱色 | 第36-37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3.3.1 溶解度的测定 | 第37页 |
3.3.2 吸附剂用量对白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吸附剂加入次数对白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吸附温度对白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5 吸附时间对白度的影响 | 第40页 |
3.3.6 脱色级数对白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7 PEW的FT-IR分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PEW的羧基化和硬质改性 | 第43-57页 |
4.1 前言 | 第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4.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43-44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4.2.3 聚乙烯蜡的氧化 | 第45页 |
4.2.4 氧化聚乙烯蜡的硬化 | 第45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4.3.1 催化剂对酸值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2 引发剂用量对酸值的影响 | 第47页 |
4.3.3 反应时间对酸值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4 反应温度对酸值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5 稀土金属氧化物用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6 反应条件对羧基化产物接触角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7 FT-IR分析 | 第51-52页 |
4.3.8 TG分析 | 第52-53页 |
4.3.9 结晶度与支化度的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5.2 有待深入研究的工作 | 第58-59页 |
5.3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