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 第4-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0 前言 | 第14-19页 |
0.1 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综述 | 第14页 |
0.2 病原学 | 第14-16页 |
0.2.1 ALV-J 的基本结构 | 第14-15页 |
0.2.2 ALV-J 的核酸和基因组结构 | 第15-16页 |
0.2.3 病毒的理化特性 | 第16页 |
0.3 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0.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7-18页 |
0.4.1 常见临床症状 | 第17页 |
0.4.2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17-18页 |
0.5 ALV-J 的诊断与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0.5.1 病毒分离鉴定 | 第18页 |
0.5.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18页 |
0.5.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8-19页 |
0.6 防制 | 第19页 |
1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概述 | 第19-24页 |
1.1 病原学 | 第20页 |
1.1.1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性 | 第20页 |
1.1.2 生理特性 | 第20页 |
1.1.3 生化特性 | 第20页 |
1.1.4 抗原特性 | 第20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1.2.1 易感动物 | 第20-21页 |
1.2.2 传播方式 | 第21页 |
1.2.3 流行特点的变化 | 第21页 |
1.3 病理学 | 第21-22页 |
1.3.1 鸡白痢的临床症状 | 第21-22页 |
1.3.2 病理变化 | 第22页 |
1.3.3 病理学的变化 | 第22页 |
1.4 鸡白痢诊断及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1.4.1 鸡白痢沙门氏菌 ELISA 诊断 | 第22页 |
1.4.2 PCR 检测鸡白痢沙门氏菌 DNA | 第22-23页 |
1.4.3 鸡白痢沙门氏菌凝集实验法 | 第23页 |
1.5 鸡白痢的防治 | 第23-24页 |
2 免疫抑制及 ALV 的混合感染 | 第24-25页 |
2.1 免疫抑制 | 第24页 |
2.2 ALV 混合感染现状 | 第24-25页 |
3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4 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4.1 材料 | 第26-27页 |
4.1.1 病毒、菌株、细胞 | 第26页 |
4.1.2 试验动物 | 第26页 |
4.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26页 |
4.1.4 其他有关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4.1.5 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4.2 方法 | 第27-33页 |
4.2.0 病毒的分离 | 第27页 |
4.2.1 病毒鉴定 | 第27-30页 |
4.2.1.1 ELISA 检测 | 第27-28页 |
4.2.1.2 PCR 鉴定 | 第28-30页 |
4.2.2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 第30页 |
4.2.3 鸡白痢沙门氏菌半数致死量测定 | 第30页 |
4.2.4 动物实验 | 第30-33页 |
4.2.4.1 雏鸡感染及饲养 | 第30页 |
4.2.4.2 鸡群生长性能变化 | 第30-31页 |
4.2.4.3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研究 | 第31页 |
4.2.4.4 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31页 |
4.2.4.5 P27 抗原及 ALV-J 的检测 | 第31-32页 |
4.2.4.6 鸡群血液学指标的研究 | 第32页 |
4.2.4.7 直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的检测 | 第32-33页 |
4.2.4.8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5.1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 第33-36页 |
5.1.1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 第33页 |
5.1.2 PCR 产物测序及同源性比较 | 第33-34页 |
5.1.3 鸡白痢沙门氏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34-35页 |
5.1.4 鸡白痢沙门氏菌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 | 第35-36页 |
5.2 共感染对鸡体重的影响 | 第36页 |
5.3 免疫器官指数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5.4 病理学变化 | 第37-39页 |
5.5 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 | 第39-41页 |
5.6 直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检测结果 | 第41页 |
5.7 抗原抗体检测结果 | 第41-43页 |
6 讨论 | 第43-45页 |
6.1 我国 ALV-J 和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现状 | 第43页 |
6.2 雏鸡人工感染 ALV-J 和 SP 后的机体各项指标的变化 | 第43-45页 |
7 结论 | 第45-46页 |
8 创新点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