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10-11页 |
2 共享单车押金的概念与法律性质 | 第11-16页 |
2.1 共享单车押金的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2.1.1 押金的定义 | 第11页 |
2.1.2 押金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1-12页 |
2.1.3 共享单车押金的产生 | 第12-13页 |
2.1.4 共享单车押金的特殊性 | 第13-14页 |
2.2 共享单车押金的法律性质分析 | 第14-16页 |
2.2.1 共享单车押金依存的法律关系 | 第14页 |
2.2.2 共享单车押金的法律性质 | 第14-16页 |
3 我国共享单车押金的立法现状与评析 | 第16-21页 |
3.1 共享单车押金的主要立法现状 | 第16-18页 |
3.1.1 《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 | 第16页 |
3.1.2 关于共享单车押金的地方性规定 | 第16-18页 |
3.2 其他有关立法现状 | 第18页 |
3.3 相关立法现状的评析 | 第18-21页 |
4 我国共享单车押金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1-26页 |
4.1 共享单车押金的权利归属不明 | 第21页 |
4.2 共享单车押金监管制度缺位 | 第21-23页 |
4.2.1 监管主体不明确 | 第21-22页 |
4.2.2 监管责任没落实 | 第22页 |
4.2.3 对“M单车押金案”的反思 | 第22-23页 |
4.3 共享单车押金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 | 第23-26页 |
5 国外共享单车押金制度对比与启示 | 第26-29页 |
5.1 美国 | 第26-27页 |
5.2 英国 | 第27页 |
5.3 新加坡 | 第27页 |
5.4 国外押金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29页 |
6 完善我国共享单车押金制度的法律对策及建议 | 第29-35页 |
6.1 明确共享单车押金权利归属 | 第29页 |
6.2 建立并完善共享单车押金监管制度 | 第29-31页 |
6.2.1 保证监管的正当性 | 第29页 |
6.2.2 明确监管主体 | 第29-30页 |
6.2.3 细化监管责任 | 第30页 |
6.2.4 建立信用信息共享系统 | 第30-31页 |
6.3 建立并完善共享单车押金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 第31-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