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对照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15-19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15-16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16-17页 |
2.3 实验用药 | 第17页 |
2.4 溶液配制 | 第17页 |
2.5 实验所用细胞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19-28页 |
3.1 细胞培养 | 第19页 |
3.1.1 细胞复苏 | 第19页 |
3.1.2 细胞传代 | 第19页 |
3.1.3 细胞冻存 | 第19页 |
3.2 实验分组 | 第19-20页 |
3.3 建立损伤模型 | 第20-21页 |
3.3.1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第20页 |
3.3.2 Annexin V-FITC/PI双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 第20-21页 |
3.4 指标观察及方法 | 第21-27页 |
3.4.1 MTT检测细胞活力 | 第21页 |
3.4.2 Annexin V-FITC/PI双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 第21页 |
3.4.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 | 第21页 |
3.4.4 细胞上清中NO的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3.4.5 细胞上清中LDH活性检测 | 第22页 |
3.4.6 RT-PCR检测eNOS、p47phox mRNA表达 | 第22-24页 |
3.4.6.1 提取总RNA | 第22-23页 |
3.4.6.2 逆转录合成cDNA | 第23页 |
3.4.6.3 RT-PCR反应 | 第23-24页 |
3.4.7 Western blotting检测eNOS、p47phox蛋白表达 | 第24-27页 |
3.4.7.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第24-25页 |
3.4.7.2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3.4.7.3 SDS-PAGE电泳 | 第25-26页 |
3.4.7.4 转膜 | 第26页 |
3.4.7.5 免疫反应 | 第26页 |
3.4.7.6 化学发光,显影、定影 | 第26页 |
3.4.7.7 凝胶图像分析 | 第26-27页 |
3.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28-45页 |
4.1 正常培养HUVECs的形态 | 第28-29页 |
4.2 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4.2.1 MTT检测不同浓度的Ang-Ⅱ对HUVECs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29页 |
4.2.2 不同浓度的Ang-Ⅱ对HUVECs凋亡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4.2.3 Ang-Ⅱ作用不同时间对HUVECs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1页 |
4.3 Dil对Ang-Ⅱ损伤HUVECs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4.4 不同处理因素对Ang-Ⅱ损伤HUVECs凋亡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4.5 不同处理因素对Ang-Ⅱ损伤HUVECs产生ROS的影响 | 第34-36页 |
4.6 不同处理因素对Ang-Ⅱ损伤HUVECs产生NO的影响 | 第36-37页 |
4.7 不同处理因素对Ang-Ⅱ损伤HUVECs产生LDH的影响 | 第37-38页 |
4.8 不同处理因素对Ang-Ⅱ损伤HUVECs eNOS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38-40页 |
4.9 不同处理因素对Ang-Ⅱ损伤HUVECs p47phox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0 不同处理因素对Ang-Ⅱ损伤HUVECs eNOS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1 不同处理因素对HUVECs p47phox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2-4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5-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综述 | 第53-60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