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含硒柱芳烃的合成和应用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柱芳烃的合成与衍生化研究进展第11-51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柱芳烃的合成与衍生化研究第12-21页
        1.2.1 柱芳烃的合成第12-18页
        1.2.2 柱芳烃的衍生化第18-21页
    1.3 柱芳烃的主客体性质第21-28页
        1.3.1 基于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的络合第21-23页
        1.3.2 基于阳离子/π相互作用的络合第23-24页
        1.3.3 基于亲疏水相互作用的络合第24-26页
        1.3.4 基于阳离子/阴离子相互作用的络合第26页
        1.3.5 基于氢键相互作用的络合第26-28页
    1.4 柱芳烃的超分子组装研究第28-38页
        1.4.1 柱芳烃在溶液中的超分子组装第28-31页
        1.4.2 基于柱芳烃的大体积超分子组装体第31-34页
        1.4.3 柱芳烃在无机表面的组装第34-38页
    1.5 柱芳烃的应用第38-41页
    1.6 小结第41页
    参考文献第41-51页
第二章 基于含硒柱[5]芳烃的氧化还原响应性大环两亲第51-78页
    2.1 引言第51-52页
    2.2 实验部分第52-55页
        2.2.1 材料与测试第52页
        2.2.2 大环两亲柱[5]芳烃2.3的合成第52-54页
        2.2.3 模型化合物2.6的合成第54-5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5-66页
        2.3.1 柱[5]芳烃2.3的氧化还原响应性第55-58页
        2.3.2 柱[5]芳烃2.3的自组装形貌研究第58-61页
        2.2.3 柱[5]芳烃2.3组装体和模型化合物2.6组装体的氧化还原性第61-65页
        2.2.4 柱[5]芳烃2.3组装体的应用第65-66页
    2.4 小结第66-67页
    2.5 附录第67-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第三章 含硒柱[5]芳烃与吡啶衍生物之间氧化还原响应性主客体识别体系的构筑及其在可控超分子两亲分子组装方面的应用第78-102页
    3.1 引言第78-79页
    3.2 实验部分第79-81页
        3.2.1 材料与测试第79-80页
        3.2.2 两亲客体3.6的合成第80-8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1-93页
        3.3.1 柱[5]芳烃3.1和吡啶盐3.3的主客体络合性质第81-85页
        3.3.2 柱[5]芳烃3.1和两亲客体3.6在水中的氧化还原响应性自组装第85-91页
        3.3.3 氧化还原响应性超分子两亲的应用第91-93页
    3.4 小结第93-94页
    3.5 附录第94-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2页
第四章 基于含硒柱[6]芳烃与二茂铁衍生物的主客体识别构筑具有双重氧化还原响应性的可控超分子两亲组装第102-122页
    4.1 引言第102-103页
    4.2 实验部分第103-105页
        4.2.1 材料与测试第103页
        4.2.2 含硒柱[6]芳烃4.1的合成第103-10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5-115页
        4.3.1 含硒柱[6]芳烃4.1与二茂铁客体4.4的主客体络合性质第105-110页
        4.3.2 含硒柱[6]芳烃4.1和二茂铁衍生物4.4的双重氧化还原响应性自组装第110-115页
    4.4 小结第115-116页
    4.5 附录第116-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2页
第五章 基于双硒柱[5]芳烃的γ-射线和双氧化还原响应性超分子聚合物第122-139页
    5.1 引言第122-123页
    5.2 实验部分第123-126页
        5.2.1 材料与测试第123-124页
        5.2.2 双硒柱[5]芳烃二聚体5.1和中性客体5.3的合成第124-12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26-131页
        5.3.1 线性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与研究第126-130页
        5.3.2 线性超分子聚合物的γ-射线和双重氧化还原响应性第130-131页
    5.4 小结第131-132页
    5.5 附录第132-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3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9-141页
    6.1 论文总结第139页
    6.2 工作展望第139-14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1-143页
攻读学位待发表的论文第143-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FT的kMC模型构建:Rh催化NO-CO反应
下一篇:金催化联烯酸的环化反应及其在内酯类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