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概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概念 | 第14页 |
第二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现状 | 第14-16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14-15页 |
二 司法现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多发的原因 | 第16-18页 |
一 法律方面的原因 | 第16-17页 |
二 集资人方面的原因 | 第17-18页 |
三 投资人方面的原因 | 第18页 |
第四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特点 | 第18-21页 |
一 持续时间长、活动范围广 | 第18-19页 |
二 手段隐蔽、危害严重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构成要件的认定 | 第21-27页 |
第一节 行为主体的认定 | 第21-24页 |
一 金融机构地位的认定 | 第21-22页 |
二 存款人的地位 | 第22-24页 |
第二节 行为对象的认定 | 第24-27页 |
一 公众的理解 | 第24-25页 |
二 存款的理解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边界 | 第27-38页 |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 | 第27-30页 |
一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 | 第27-29页 |
二 集资诈骗罪的认定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 第30-32页 |
一 两罪的区别 | 第30-31页 |
二 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认定 | 第31-32页 |
第三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委托理财 | 第32-35页 |
一 保底条款的问题 | 第32-34页 |
二 资金的用途 | 第34-35页 |
三 投资人的损失 | 第35页 |
第四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 | 第35-38页 |
一 借款的利率 | 第36页 |
二 借款的对象 | 第36页 |
三 吸收的目的 | 第36-37页 |
四 造成的结果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涉案资产的处置 | 第38-42页 |
第一节 涉案资产的范围 | 第38-39页 |
一 犯罪工具 | 第38页 |
二 违法所得 | 第38页 |
三 违禁品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涉案资产的追缴与审查 | 第39页 |
一 涉案资产的追缴 | 第39页 |
二 涉案资产的审查 | 第39页 |
第三节 涉案资产的处置程序 | 第39-42页 |
一 处置程序问题 | 第39-41页 |
二 处置程序的完善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存废 | 第42-50页 |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存废之争 | 第42-46页 |
一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保留论 | 第42-44页 |
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去罪论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废除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必要性分析 | 第46-48页 |
一 刑法谦抑性的要求 | 第46-47页 |
二 司法资源配置的需要 | 第47页 |
三 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废除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后相关行为的规制 | 第48-50页 |
一 通过证券法调整 | 第48页 |
二 分类规制的模式 | 第48-49页 |
三 刑法调控的限缩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