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设缝双肢墩极限承载力分析与试验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柔性桥墩的研究现状及水平第11-14页
    1.3 课题背景来源第14页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15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设缝双肢墩极限承载能力试验研究第16-28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试验墩的设计与制作第16-19页
        2.2.1 试验墩设计第16-19页
        2.2.2 试验墩制作第19页
    2.3 试验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第19-22页
        2.3.1 试验加载制度第19-20页
        2.3.2 试验加载装置第20-21页
        2.3.3 试验测试装置第21-22页
    2.4 设缝双肢墩破坏形态第22-25页
        2.4.1 整体墩模型第22-23页
        2.4.2 空缝双肢墩模型第23-24页
        2.4.3 橡胶缝双肢墩模型第24页
        2.4.4 竹夹泡沫板缝双肢墩模型第24-25页
    2.5 设缝双肢墩受力性能分析第25-27页
        2.5.1 试验墩墩顶荷载-位移曲线第25-26页
        2.5.2 极限承载力与位移延性分析第26-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数值模拟分析第28-46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混凝土本构模型第28-30页
    3.3 钢筋与设缝材料的本构关系第30-31页
        3.3.1 钢筋材料的本构模型第30页
        3.3.2 设缝材料的本构模型第30-31页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1-32页
        3.4.1 单元的选取第31页
        3.4.2 网格划分及加载设置第31-32页
    3.5 设缝填料接触设置第32-34页
        3.5.1 接触非线性第32-33页
        3.5.2 接触边界设置第33-34页
    3.6 计算结果分析第34-36页
        3.6.1 试验墩墩顶荷载-位移曲线第34-35页
        3.6.2 极限承载力分析第35-36页
    3.7 应力与应变分析第36-43页
        3.7.1 Mises应力分析第36-40页
        3.7.2 等效塑性应变分析第40-42页
        3.7.3 接触压应力与接触位移第42-43页
    3.8 损伤分析第43-45页
    3.9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设缝双肢墩参数讨论第46-63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设缝双肢墩参数正交设计第46-48页
        4.2.1 因素及其水平的选取第47页
        4.2.2 正交试验设计第47-48页
    4.3 设缝双肢墩参数讨论结果第48-52页
        4.3.1 试验墩墩顶荷载-位移曲线第48-51页
        4.3.2 极限承载力与位移延性分析第51-52页
    4.4 计算结果分第52-56页
        4.4.1 主体间效应的检验第52-54页
        4.4.2 极限承载力参数分析第54-55页
        4.4.3 延性系数参数分析第55-56页
    4.5 极限承载力与设缝双肢墩参数关系的探讨第56-59页
        4.5.1 设缝材料影响的分析第56-57页
        4.5.2 设缝宽度影响的分析第57-58页
        4.5.3 设缝材料接触效果、混凝土强度的分析第58-59页
    4.6 延性系数与设缝双肢墩参数关系的探讨第59-61页
        4.6.1 设缝材料、设缝材料接触效果影响的分析第59-60页
        4.6.2 设缝宽度、混凝土强度影响的分析第60-61页
    4.7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5章 结论及展望第63-65页
    5.1 研究结论第63-64页
    5.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项目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P神经网络在公共自行车站点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汽车驾驶座椅座面人机舒适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