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 《通则》的功能与定位 | 第10-19页 |
1.1 《通则》之功能考察 | 第10-13页 |
1.1.1 准据法功能 | 第10-12页 |
1.1.2 解释法功能 | 第12页 |
1.1.3 示范法功能 | 第12-13页 |
1.2 《通则》之特色优势 | 第13-15页 |
1.2.1 立法形式 | 第14页 |
1.2.2 立法内容 | 第14页 |
1.2.3 立法立场 | 第14-15页 |
1.3 《通则》之适用基础 | 第15-19页 |
1.3.1 必要性 | 第15-16页 |
1.3.2 可行性 | 第16-19页 |
2 《通则》在我国应用的实证考察 | 第19-29页 |
2.1 我国涉外民商事裁判对《通则》的适用 | 第19-22页 |
2.1.1 《通则》在法院、仲裁庭的适用 | 第19-21页 |
2.1.2 《通则》适用的合理限制 | 第21-22页 |
2.2 《通则》在我国法律解释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2.2.1 国际法律文件的解释和补充 | 第22-24页 |
2.2.2 解释和补充国内法律文件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25页 |
2.3 我国立法对《通则》的参考和借鉴 | 第25-29页 |
2.3.1 非法合同 | 第25-26页 |
2.3.2 恢复原状 | 第26-29页 |
3 《通则》在我国应用的路径探析 | 第29-37页 |
3.1 扎实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3.1.1 我国立法应借鉴和参考《通则》 | 第29-30页 |
3.1.2 正确处理《通则》和《合同法》冲突时的适用 | 第30-31页 |
3.2 完善的制度安排 | 第31-34页 |
3.2.1 明晰《通则》的性质 | 第31-33页 |
3.2.2 扩大《通则》的适用范围 | 第33-34页 |
3.3 充足的人才储备 | 第34-37页 |
4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