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纸机国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纸机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真空系统的节能发展现状 | 第12页 |
| 1.2.4 干燥部的节能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 2 瓦楞纸机脱水工艺简介以及监测系统的设计 | 第15-30页 |
| 2.1 抄造过程的各部分工艺参数及其脱水能耗 | 第15-19页 |
| 2.1.1 网部脱水过程及工艺参数 | 第15-16页 |
| 2.1.2 压榨部脱水过程 | 第16-17页 |
| 2.1.3 干燥部干燥过程 | 第17-19页 |
| 2.2 监测点的选择 | 第19-21页 |
| 2.2.1 网部监测点选择 | 第19页 |
| 2.2.2 压榨部监测点选择 | 第19-20页 |
| 2.2.3 干燥部监测点选择 | 第20-21页 |
| 2.3 监测系统设计 | 第21-29页 |
| 2.3.1 网部、压榨部真空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第21-24页 |
| 2.3.2 网部、压榨部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第24-26页 |
| 2.3.3 干燥部监测系统设计 | 第26-2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网部、压榨部真空系统能耗及节能控制设计 | 第30-48页 |
| 3.1 真空脱水基本原理及能耗 | 第30-33页 |
| 3.1.1 网部脱水原理 | 第30-31页 |
| 3.1.2 压榨部脱水原理及节能控制 | 第31-33页 |
| 3.1.3 压榨部节能控制策略 | 第33页 |
| 3.2 变频节能原理 | 第33-35页 |
| 3.2.1 水泵转速与功率 | 第33-34页 |
| 3.2.2 真空泵的变频节能系统设计 | 第34-35页 |
| 3.3 影响网部、压榨部真空能耗的因素 | 第35-37页 |
| 3.3.1 成形网的性能 | 第35-36页 |
| 3.3.2 压榨毛布的性能 | 第36-37页 |
| 3.4 网部、压榨部真空能耗优化 | 第37-43页 |
| 3.4.1 优化目标材料与设备 | 第37-38页 |
| 3.4.2 试验数据以及结果分析 | 第38-43页 |
| 3.5 网部、压榨部真空变频控制工程实现 | 第43-47页 |
| 3.5.1 变频器的参数设定 | 第44-45页 |
| 3.5.2 真空度调节程序设计 | 第45-47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干燥部能耗分析及优化 | 第48-58页 |
| 4.1 干燥过程数学模型 | 第48-53页 |
| 4.1.1 纸页干燥过程及其数学模型 | 第48-51页 |
| 4.1.2 烘缸的干燥数学模型 | 第51-53页 |
| 4.2 干燥部优化方法 | 第53-55页 |
| 4.2.1 优化目标函数选择 | 第53页 |
| 4.2.2 干燥部优化约束条件 | 第53-55页 |
| 4.3 遗传算法优化实现 | 第55-57页 |
| 4.3.1 优化步骤 | 第55-56页 |
| 4.3.2 遗传运算求解模型 | 第56-57页 |
| 4.4 优化结果 | 第5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5 纸机传动节能方案及试验分析 | 第58-69页 |
| 5.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效率特性分析 | 第58-59页 |
| 5.1.1 永磁同步电动机结构 | 第58页 |
| 5.1.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能耗构成 | 第58-59页 |
| 5.1.3 同步电动机负载运行特性 | 第59页 |
| 5.2 三项异步电机能耗理论分析 | 第59-60页 |
| 5.2.1 异步电动机结构及运行原理 | 第59页 |
| 5.2.2 异步电动机能耗构成 | 第59-60页 |
| 5.2.3 异步电动机负载运行特性 | 第60页 |
| 5.3 永磁同步电动机与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实验设计 | 第60-63页 |
| 5.3.1 电动机选择 | 第61页 |
| 5.3.2 电路及参数设置 | 第61-62页 |
| 5.3.3 实验数据采集处理 | 第62-63页 |
| 5.4 实验结果 | 第63-67页 |
| 5.4.1 超高效节能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节能效果 | 第63-65页 |
| 5.4.2 高效永磁变频同步电动机的节能效果 | 第65-67页 |
| 5.5 永磁同步电动机在纸机传动部节能的效果预测 | 第67-68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 6.2 工作展望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