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碳环化合物、脂环族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环族烃及其衍生物论文

由苯和环己烯合成环己基苯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6页
    1.1 环己基苯的应用第12-13页
    1.2 环己基苯的合成方法第13-21页
        1.2.1 苯加氢烷基化法第13-15页
        1.2.2 联苯选择性加氢法第15-16页
        1.2.3 苯和醇类F-C烷基化法第16-17页
        1.2.4 苯和烯烃类F-C烷基化法第17-21页
        1.2.5 苯和卤代烷F-C烷基化法第21页
    1.3 杂多酸分子筛催化剂制备方法第21-24页
        1.3.1 水热法第22页
        1.3.2 浸渍法第22页
        1.3.3 封装法第22-24页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2 热力学分析与产物分离过程的模拟第26-37页
    2.1 苯和环己烯发生的主反应和主要副反应第26-27页
    2.2 反应各热力学数据的估算第27-30页
        2.2.1 原料、产物及主要副产物焓的计算第27-28页
        2.2.2 原料、产物及主要副产物熵的计算第28-29页
        2.2.3 原料、产物及主要副产物热容的计算第29-30页
    2.3 热力学计算分析第30-34页
        2.3.1 K-T关系的计算第30-32页
        2.3.2 主反应和典型副反应的热力学分析第32-34页
    2.4 产物分离过程的模拟第34-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酸处理分子筛催化剂催化合成环己基苯第37-50页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7-38页
    3.2 实验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8-41页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8-41页
        3.2.2 原料转化率及产品收率的计算第41页
    3.3 酸处理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第41-42页
        3.3.1 ZSM-5-AT催化剂的制备第41-42页
        3.3.2 USY-AT催化剂的制备第42页
        3.3.3 MCM-AT族催化剂的制备第42页
        3.3.4 NaY-AT催化剂的制备第42页
    3.4 分子筛催化剂的评价实验第42-43页
    3.5 主要反应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第43-48页
        3.5.1 催化剂用量对实验的影响第43-44页
        3.5.2 反应苯烯比对实验的影响第44-45页
        3.5.3 反应温度对实验的影响第45-46页
        3.5.4 反应压力对实验的影响第46-47页
        3.5.5 反应时间对实验的影响第47-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4 封装型USY分子筛催化剂催化合成环己基苯第50-66页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0-51页
    4.2 实验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1页
    4.3 封装型USY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第51-52页
        4.3.1 HPW-USY催化剂的制备第51-52页
        4.3.2 HPMo-USY催化剂的制备第52页
        4.3.3 HSiW-USY催化剂的制备第52页
    4.4 封装型USY分子筛催化剂的评价实验第52-53页
    4.5 HPW-USY的制备条件对其活性的影响第53-57页
        4.5.1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4.5.2 磷钨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54页
        4.5.3 HPW-USY催化剂制备工艺正交实验第54-56页
        4.5.4 催化剂放大实验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6-57页
    4.6 主要反应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第57-63页
        4.6.1 苯烯比对实验的影响第57-58页
        4.6.2 反应温度对实验的影响第58-59页
        4.6.3 反应压力对实验的影响第59-60页
        4.6.4 反应时间对实验的影响第60-61页
        4.6.5 工艺正交实验第61-63页
    4.7 最佳条件下催化剂的重复实验第63-65页
    4.8 本章小结第65-66页
5 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第66-75页
    5.1 催化剂的表征第66页
    5.2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分析第66-74页
        5.2.1 BET表征结果与分析第66-69页
        5.2.2 SEM表征结果与分析第69-70页
        5.2.3 TG-DSC表征结果与分析第70页
        5.2.4 XRD表征结果与分析第70-71页
        5.2.5 NH_3-TPD表征结果与分析第71-72页
        5.2.6 Py-IR表征结果与分析第72-74页
    5.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75-77页
    6.1 结论第75-76页
    6.2 创新点第76页
    6.3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84页
    个人简历第83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普乐沙福的合成与精制工艺研究
下一篇:基于UG的模具滑座标准件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