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1.1.1 遗址保护理论的成熟 | 第11-12页 |
1.1.2 遗址展示理论的强化 | 第12-13页 |
1.1.3 地震遗址展示研究积极开展 | 第13-15页 |
1.1.4 地震遗址展示实践大力推进 | 第15-17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3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8-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23-39页 |
2.1 地震遗址 | 第23-26页 |
2.1.1 地震遗址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2 地震遗址构成分类 | 第24-25页 |
2.1.3 地震遗址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2.2 地震遗址展示 | 第26-29页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2.2.2 地震遗址展示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页 |
2.2.3 地震遗址展示与保护的关系 | 第28-29页 |
2.3 地震遗址展示实践案例 | 第29-38页 |
2.3.1 唐山大地震遗址纪念公园 | 第29-31页 |
2.3.2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 | 第31-34页 |
2.3.3 中国台湾 921 地震教育园区 | 第34-35页 |
2.3.4 神户港震灾纪念公园 | 第35-36页 |
2.3.5 地震遗址展示经验启示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背景解析 | 第39-67页 |
3.1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概况 | 第39-42页 |
3.1.1 灾损概况 | 第39-40页 |
3.1.2 环境概况 | 第40-41页 |
3.1.3 历史沿革 | 第41-42页 |
3.2 遗产构成及分布调查 | 第42-46页 |
3.2.1 遗址本体 | 第42-44页 |
3.2.2 历史文化 | 第44-45页 |
3.2.3 重大历史事件 | 第45-46页 |
3.3 遗址展示基础综合评估 | 第46-62页 |
3.3.1 地震遗址整体价值分析与评估 | 第46-49页 |
3.3.2 遗址保存现状分析与评估 | 第49-56页 |
3.3.3 遗址安全性现状分析与评估 | 第56-58页 |
3.3.4 遗址展示利用及其配套设施现状分析与评估 | 第58-62页 |
3.4 展示 swot 分析 | 第62-66页 |
3.4.1 优势 | 第62-63页 |
3.4.2 限制 | 第63页 |
3.4.3 机遇 | 第63-64页 |
3.4.4 挑战 | 第64-65页 |
3.4.5 swot 交叉分析——展示策略 | 第65-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4.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发展定位 | 第67-85页 |
4.1 展示定位 | 第67-70页 |
4.1.1 目标与指导原则 | 第67-68页 |
4.1.2 展示主题 | 第68页 |
4.1.3 展示设计理念 | 第68-70页 |
4.2 展示方法 | 第70-74页 |
4.2.1 整体展示模式 | 第70-72页 |
4.2.2 传统展示方式 | 第72-73页 |
4.2.3 新型展示方式 | 第73-74页 |
4.3 展示范围 | 第74-78页 |
4.3.1 保护范围分析 | 第74-77页 |
4.3.2 展示范围确定 | 第77-78页 |
4.4 展示内容分类与分级 | 第78-83页 |
4.4.1 遗址展示内容分类 | 第78页 |
4.4.2 遗址展示内容分级 | 第78-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5.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设计路径 | 第85-97页 |
5.1 展示设计锲入点 | 第85-86页 |
5.1.1 基于展示构成主体 | 第85页 |
5.1.2 基于展示构成客体 | 第85-86页 |
5.2 基于展示构成主体 | 第86-90页 |
5.2.1 设计要素 | 第86-88页 |
5.2.2 设计原则 | 第88页 |
5.2.3 设计建议 | 第88-90页 |
5.3 基于展示构成客体 | 第90-96页 |
5.3.1 参观者心理需求 | 第90-92页 |
5.3.2 参观者行为特点 | 第92-94页 |
5.3.3 设计建议 | 第94-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6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示设计方案探讨 | 第97-115页 |
6.1 展示分区 | 第97-98页 |
6.1.1 入口区域 | 第97页 |
6.1.2 不可进入式展区 | 第97-98页 |
6.1.3 可进入式展区 | 第98页 |
6.2 参观点 | 第98-103页 |
6.2.1 选址要求 | 第98-99页 |
6.2.2 选址探讨 | 第99-103页 |
6.3 参观路线 | 第103-107页 |
6.3.1 设计要求 | 第103页 |
6.3.2 线路构思 | 第103-107页 |
6.4 标识符号 | 第107-109页 |
6.4.1 标识分类极其设计要求 | 第107-108页 |
6.4.2 布局探讨 | 第108-109页 |
6.5 配套服务设施 | 第109-112页 |
6.5.1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极其设计要求 | 第109-111页 |
6.5.2 布局探讨 | 第111-112页 |
6.6 景观环境展示 | 第112-113页 |
6.6.1 布局要求 | 第112页 |
6.6.2 布局探讨 | 第112-11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7 结语 | 第115-11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5-116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116-117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图表目录 | 第125-127页 |
附录 | 第127-131页 |
发表论文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