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案及研究路径 | 第14-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3页 |
2.1 能源消费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1.1 能源界定 | 第18-19页 |
2.1.2 能源消费 | 第19页 |
2.1.3 能源消费强度和弹性系数 | 第19-20页 |
2.2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1 经济增长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页 |
2.2.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页 |
2.2.4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1-22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理论 | 第22-23页 |
3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3.1 中部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3.1.1 中部地区能源生产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3.1.2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3.2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总量及结构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3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联变化分析 | 第30-35页 |
3.3.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整体趋势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3.3.2 能源消费强度分析 | 第31-33页 |
3.3.3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 第33-35页 |
4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35-51页 |
4.1 数据的来源与预处理 | 第35-36页 |
4.2 检验方法介绍 | 第36-38页 |
4.2.1 单位根检验 | 第36页 |
4.2.2 协整检验 | 第36-37页 |
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7页 |
4.2.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37-38页 |
4.3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关系分析 | 第38-42页 |
4.3.1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38-39页 |
4.3.2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的协整分析 | 第39-40页 |
4.3.3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 第40-41页 |
4.3.4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总量的误差修正模型 | 第41-42页 |
4.4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主要构成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第42-46页 |
4.4.1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各组成部分的平稳性检验 | 第42-44页 |
4.4.2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各组成部分的协整性检验 | 第44-45页 |
4.4.3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各组成部分的因果关系检验 | 第45-46页 |
4.5 中部地区各产业与其能源消费关系分析 | 第46-49页 |
4.5.1 数据说明与预处理 | 第46页 |
4.5.2 中部地区各产业与其能源消费的平稳性检验 | 第46-47页 |
4.5.3 中部地区各产业与其能源消费的协整分析 | 第47-48页 |
4.5.4 中部地区各产业与其能源消费的误差修正模型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5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51-53页 |
5.1 中部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 第51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1-53页 |
5.2.1 保障能源供给 | 第51-52页 |
5.2.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第52页 |
5.2.3 提高能源利用率 | 第52页 |
5.2.4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52页 |
5.2.5 加大科技投入 | 第52页 |
5.2.6 实施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 | 第52-5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附表 1 | 第58-59页 |
附表 2 | 第59-60页 |
附表 3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