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主梁温度效应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概述 | 第11-12页 |
1.1.1 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 第11页 |
1.1.2 连续刚构桥零号块的特点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混凝土桥梁温度效应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2-15页 |
1.2.1 混凝土箱梁水化热 | 第12-14页 |
1.2.2 混凝土箱梁温度梯度 | 第14-15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混凝土结构温度效应计算理论 | 第17-33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温度场理论分析 | 第17-23页 |
2.2.1 热传导微分方程 | 第18-20页 |
2.2.2 温度场的边值条件 | 第20-21页 |
2.2.3 有限元求解方法 | 第21-23页 |
2.3 水化热计算理论 | 第23-25页 |
2.3.1 水泥水化热计算 | 第23-24页 |
2.3.2 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 | 第24-25页 |
2.4 温度梯度规范规定及研究成果 | 第25-28页 |
2.5 温度应力求解理论 | 第28-32页 |
2.5.1 平面梁温度应力计算理论 | 第28-30页 |
2.5.2 空间模型温度应力计算理论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刚构桥零号块水化热效应分析 | 第33-54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3-34页 |
3.1.1 工程特点及概况 | 第33页 |
3.1.2 关键计算点设置 | 第33-34页 |
3.2 零号块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第34-36页 |
3.2.1 模型概述 | 第34-35页 |
3.2.2 材料基本参数取值 | 第35页 |
3.2.3 水化热计算参数取值 | 第35-36页 |
3.2.4 边界条件模拟 | 第36页 |
3.3 水化热浇筑温度场分析 | 第36-43页 |
3.3.1 整体温度场分析 | 第36-41页 |
3.3.2 关键计算点温度时程曲线 | 第41-43页 |
3.4 水化热温度应力分析 | 第43-47页 |
3.4.1 混凝土弹性模量分析 | 第44页 |
3.4.2 混凝土抗拉强度分析 | 第44页 |
3.4.3 温度应力场分析 | 第44-47页 |
3.5 水化热温度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3页 |
3.5.1 混凝土绝热温升 | 第47-48页 |
3.5.2 结构内部热交换条件 | 第48-49页 |
3.5.3 考虑分层浇筑 | 第49-51页 |
3.5.4 环境温度 | 第51页 |
3.5.5 入模温度 | 第51-52页 |
3.5.6 结构厚度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刚构桥主梁温度梯度效应分析 | 第54-76页 |
4.1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 | 第54-56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54-55页 |
4.1.2 有限元模型 | 第55-56页 |
4.2 温度梯度模式选取 | 第56-57页 |
4.3 施工阶段分析 | 第57-65页 |
4.3.1 最大悬臂完成阶段 | 第57-59页 |
4.3.2 边跨合龙完成阶段 | 第59-61页 |
4.3.3 中跨合龙完成阶段 | 第61-63页 |
4.3.4 零号块区域局部分析 | 第63-65页 |
4.4 运营阶段分析 | 第65-72页 |
4.4.1 未计汽车作用下结构效应分析 | 第65-69页 |
4.4.2 计汽车作用下结构效应分析 | 第69-72页 |
4.5 温度梯度效应计算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