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重金属污染方式及对人体的伤害 | 第12-14页 |
1.2.1 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镉污染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3 铅污染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 | 第14页 |
1.3 镉和铅对小麦生长形态的影响 | 第14-16页 |
1.3.1 镉和铅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2 镉和铅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3 重金属与小麦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关系 | 第16页 |
1.4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理 | 第16-17页 |
1.5 植物对重金属累积 | 第17-18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镉胁迫对小麦形态发育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19-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1.3 小麦生物量的测定 | 第20页 |
2.1.4 小麦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0页 |
2.1.5 小麦超微结构观察 | 第20页 |
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7页 |
2.2.1 镉对小麦苗期形态发育的影响 | 第20-22页 |
2.2.2 镉对小麦叶片保护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3 镉对小麦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4 镉对小麦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5 小麦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25-27页 |
2.3 讨论 | 第27-30页 |
2.3.1 金属镉对苗期的影响 | 第27页 |
2.3.2 金属镉对小麦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3 重金属镉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关系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铅胁迫对小麦形态发育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30-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3.1.3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 第30页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2.1 铅对不同小麦品种发芽率和苗期形态发育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2 铅对小麦叶片抗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3 铅对小麦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4 重金属铅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讨论 | 第36-38页 |
3.3.1 铅对小麦生长形态的影响 | 第36页 |
3.3.2 铅对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小麦对土壤中镉的吸收与累积 | 第38-4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4.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38-39页 |
4.1.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39页 |
4.1.4 小麦中镉积累量计算 | 第39页 |
4.1.5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4.2.1 小麦茎秆和籽粒中镉的残留量 | 第39-41页 |
4.2.2 小麦镉富集系数和转移因子 | 第41-42页 |
4.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小麦对土壤中铅的吸收与累积 | 第43-4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5.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43页 |
5.1.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43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5.2.1 小麦茎秆和籽粒中铅的残留量 | 第43-45页 |
5.3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缩略词表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