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3-18页 |
第一部分 :BTG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 第18-30页 |
1 前言 | 第18-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9-20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20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2.2.1 实验分组 | 第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3.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 | 第20-21页 |
2.3.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 | 第21页 |
2.3.3 统计学分析 | 第21-22页 |
3 结果 | 第22-26页 |
3.1 BTG3在结直肠癌组织和邻近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 | 第22-23页 |
3.2 BTG3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第23-24页 |
3.3 BTG3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第24-25页 |
3.4 BTG3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 第25-26页 |
4 讨论 | 第26-28页 |
5 结论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慢病毒感染下调BTG3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第30-55页 |
1 前言 | 第30-3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1-43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1-33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33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2.2.2 实验分组 | 第3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3-43页 |
2.3.1 细胞培养 | 第33-34页 |
2.3.2 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中BTG3蛋白表达情况 | 第34-36页 |
2.3.3 BTG3基因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和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 | 第36-38页 |
2.3.4 筛选沉默BTG3基因和转染阴性对照载体的稳定表达细胞株 | 第38页 |
2.3.5 Real-timePCR(qPCR)检测慢病毒介导的BTG3基因沉默效率 | 第38-40页 |
2.3.6 Westernblot检测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后BTG3蛋白表达 | 第40页 |
2.3.7 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 | 第40页 |
2.3.8 细胞周期检测(PI单染法) | 第40-41页 |
2.3.9 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V-PE/7-AAD双染法) | 第41-42页 |
2.3.10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Transwell法) | 第42-43页 |
2.3.10.1 Transwell迁移实验 | 第42页 |
2.3.10.2 Transwell侵袭实验 | 第42-43页 |
3 结果 | 第43-51页 |
3.1 BTG3在不同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蛋白表达 | 第43页 |
3.2 慢病毒感染结直肠癌细胞的效果 | 第43-44页 |
3.3 BTG3基因敲减效率检测 | 第44-46页 |
3.4 敲减BTG3基因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 第46-47页 |
3.5 敲减BTG3基因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周期 | 第47-48页 |
3.6 敲减BTG3基因减少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 第48-49页 |
3.7 敲减BTG3基因增强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第三部分 :BTG3对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 | 第55-76页 |
1 前言 | 第5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5-60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5-56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2.2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56-57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56页 |
2.2.2 实验分组 | 第56-5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2.3.1 实验流程 | 第57页 |
2.3.2 实验具体步骤 | 第57-60页 |
3 结果 | 第60-70页 |
3.1 RNA质检结果 | 第60-61页 |
3.2 芯片数据的质控 | 第61-64页 |
3.2.1 探针表达信号值分布曲线图 | 第61页 |
3.2.2 探针相对对数表达值箱线图 | 第61-62页 |
3.2.3 探针信号值皮尔森相关系数图 | 第62-63页 |
3.2.4 探针信号值三维主成份分析图 | 第63-64页 |
3.3 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结果 | 第64-66页 |
3.3.1 目的基因BTG3在芯片中的表现 | 第64页 |
3.3.2 有显著差异表打的基因数目 | 第64页 |
3.3.3 火山图 | 第64-65页 |
3.3.4 散点图 | 第65页 |
3.3.5 聚类图 | 第65-66页 |
3.4 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第66-68页 |
3.4.1 疾病和功能分析 | 第66-67页 |
3.4.2 经典通路分析 | 第67-68页 |
3.4.3 经典通路所包含差异基因变化情况 | 第68页 |
3.5 差异表达基因Westernblot检测验证结果 | 第68-70页 |
4 讨论 | 第70-74页 |
5 结论 | 第74-76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综述 BTG3基因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85-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发表论文、出版专著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个人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