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橡胶工业论文--天然橡胶论文

组分和频率对天然橡胶介电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橡胶工业发展现状第11页
    1.2 传统硫化工艺和“新旧动能”政策第11-13页
        1.2.1 传统硫化方法及其缺点第11-12页
        1.2.2 “新旧动能”要求下的轮胎产业第12-13页
    1.3 微波加热概述第13-14页
        1.3.1 介质材料与加热原理第13页
        1.3.2 影响介电性能的因素第13-14页
    1.4 有关橡胶的微波技术发展以应用情况第14-17页
        1.4.1 在橡胶生产中的应用第14-15页
        1.4.2 组分变化对介电参数及微波加热的影响第15-17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17-19页
2 实验设计和相关实验设备第19-31页
    2.1 天然橡胶混炼加工第19-23页
        2.1.1 混炼设备第19-20页
        2.1.2 原材料第20页
        2.1.3 混炼配方第20-21页
        2.1.4 混炼工艺及过程第21-22页
        2.1.5 不同配方的混炼橡胶编号设置第22-23页
    2.2 混炼胶介电物性参数的实验测定第23-28页
        2.2.1 测量设备第23-25页
        2.2.2 阻抗分析仪系统的校准与测试第25-26页
        2.2.3 试样的测试第26-27页
        2.2.4 E4991B阻抗分析仪测量原理第27-28页
    2.3 介电参数简介第28-30页
    2.4 小结第30-31页
3 混炼工艺和组分的变化对介电性能的影响第31-57页
    3.1 混炼工艺对混炼胶的介电参数的影响第31-35页
        3.1.1 开炼胶与密炼胶的制备第31页
        3.1.2 测量与结果分析第31-35页
    3.3 在0.1GHz~3GHz范围内炭黑对介电性能的影响第35-42页
        3.3.1 对复介电常数实部的峰值变化的影响第35-37页
        3.3.2 对复介电常数虚部的峰值变化的影响第37-39页
        3.3.3 对介电损耗角正切值峰值变化的影响第39-41页
        3.3.4 介电常数波动变化的分析第41-42页
    3.4 在0.1GHz~1GHz频范围对介电参数的变化第42-49页
        3.4.1 复介电常数实部的变化第42-45页
        3.4.2 复介电常数虚部在的变化第45-49页
    3.5 小料的变化对介电性能的影响第49-55页
        3.5.1 橡胶试样第49-50页
        3.5.2 介电常数的变化第50-52页
        3.5.3 介电损耗角正切值在的变化第52-55页
    3.6 小结第55-57页
4 介电参数对微波加热温度分布的影响第57-72页
    4.1 微波加热模拟模型及相关实验验证第57-61页
        4.1.1 三维模型的建立第57页
        4.1.2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57-58页
        4.1.3 试样测温点布置及实验验证第58-61页
    4.2 各介电参数对于微波加热性能的影响第61-66页
        4.2.1 复介电常数实部对于温度变化的影响第61-62页
        4.2.2 复介电常数虚部温度变化的影响第62-63页
        4.2.3 介电损耗角正切值对温度变化的影响第63-66页
    4.3 介电常数变化对多层橡胶体温度分布的影响第66-70页
        4.3.1 橡胶体的高度对于温度分布的影响第66-68页
        4.3.2 介电参数变化对橡胶体温度分布的影响第68-70页
    4.4 小节第70-72页
5 介电常数在915MHz处的变化和最优配方的确定第72-83页
    5.1 介电参数在915MHz处的变化规律第72-77页
        5.1.1 复介电常数实部与组分变化的关系第72-74页
        5.1.2 复介电常数虚部与组分变化的关系第74-75页
        5.1.3 介电损耗角正切值与组分变化的关系第75-77页
    5.2 最优配方的确定第77-81页
        5.2.1 在915MHz时橡胶的介电性能第77-79页
        5.2.2 0.1GHz~1GHz内介电参数的平均值分析第79-81页
    5.3 小结第81-83页
6 总结和展望第83-87页
    6.1 总结第83-86页
    6.2 创新点第86页
    6.3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粘合剂用氯化聚氯乙烯的制备、表征及性能
下一篇:溶液法合成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条件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