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的宏观背景 | 第14-15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 第20-35页 |
2.1 校前空间概述 | 第20-25页 |
2.1.1 校前空间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2 校前空间理论综述 | 第22-23页 |
2.1.3 校前空间功能 | 第23-25页 |
2.2 满意度评价概述 | 第25-35页 |
2.2.1 满意度评价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2.2 满意度评价的理论综述 | 第27-32页 |
2.2.3 满意度评价主体研究 | 第32-35页 |
第三章 评价设计 | 第35-48页 |
3.1 评价思路 | 第35-37页 |
3.1.1 评价目的 | 第35页 |
3.1.2 评价依据 | 第35页 |
3.1.3 评价模型 | 第35-37页 |
3.2 评价因子构建 | 第37-40页 |
3.2.1 因子构建原则 | 第37页 |
3.2.2 因子构建方法 | 第37-40页 |
3.3 观察法研究(附录1、2) | 第40-41页 |
3.3.1 操作方法 | 第40-41页 |
3.3.2 时间控制方式 | 第41页 |
3.3.3 评价提纲 | 第41页 |
3.4 半结构问卷研究(附录3) | 第41-42页 |
3.5 结构问卷研究(附录4、5、6) | 第42-44页 |
3.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3.6.1 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3.6.2 定量分析与技术支持 | 第45-46页 |
3.7 样本量确定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案例研究 | 第48-140页 |
4.1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校前空间功能研究 | 第50-63页 |
4.1.1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校前空间概况 | 第50-51页 |
4.1.2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校前空间基本使用情况评价 | 第51-58页 |
4.1.3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功能因素评价 | 第58-62页 |
4.1.4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校前空间功能学生满意度评价总结 | 第62-63页 |
4.2 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校前空间功能研究 | 第63-75页 |
4.2.1 西南交大九里校区校前空间概况 | 第63-64页 |
4.2.2 西南交大九里校区校前空间基本使用情况评价 | 第64-71页 |
4.2.3 西南交大九里校区功能因素评价 | 第71-74页 |
4.2.4 西南交大九里校区校前空间功能评价总结 | 第74-75页 |
4.3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前空间研究 | 第75-85页 |
4.3.1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前空间概况 | 第75-76页 |
4.3.2 四川大学江安校前空间基本使用情况评价 | 第76-82页 |
4.3.3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功能因素学生满意度评价 | 第82-85页 |
4.3.4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校前空间功能评价总结 | 第85页 |
4.4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校前空间研究 | 第85-96页 |
4.4.1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校前空间概况 | 第85-86页 |
4.4.2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校前空间基本使用情况评价 | 第86-93页 |
4.4.3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功能因素学生满意度评价 | 第93-96页 |
4.4.4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校前空间功能评价总结 | 第96页 |
4.5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校前空间功能研究 | 第96-108页 |
4.5.1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校前空间概况 | 第96-98页 |
4.5.2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校前空间学生基本使用情况评价 | 第98-104页 |
4.5.3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功能因素学生满意度评价 | 第104-107页 |
4.5.4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校前空间功能评价总结 | 第107-108页 |
4.6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校前空间功能研究 | 第108-117页 |
4.6.1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校前空间概况 | 第108页 |
4.6.2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校前空间学生基本使用情况评价 | 第108-114页 |
4.6.3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前空间功能因素学生满意度评价 | 第114-117页 |
4.6.4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校前空间功能评价总结 | 第117页 |
4.7 六校区校前空间对比研究 | 第117-140页 |
4.7.1 六校区基本使用情况对比研究 | 第117-124页 |
4.7.2 六校区权重值对比研究 | 第124-128页 |
4.7.3 六校区学生满意度对比研究 | 第128-140页 |
第五章 基于评价结果的校前空间功能设计优化 | 第140-152页 |
5.1 校前空间功能优化原则、准则 | 第140-141页 |
5.1.1 功能优化的原则 | 第140页 |
5.1.2 功能优化的准则 | 第140-141页 |
5.2 校前空间功能优化具体方法 | 第141-149页 |
5.2.1 标识功能的优化 | 第141-143页 |
5.2.2 展示功能的优化 | 第143-144页 |
5.2.3 导向功能的优化 | 第144-145页 |
5.2.4 礼仪功能的优化 | 第145-146页 |
5.2.5 通过功能的优化 | 第146-147页 |
5.2.6 停留功能的优化 | 第147-149页 |
5.3 校前空间类型与相应设计对策 | 第149-152页 |
5.3.1 新建型与对策 | 第149-150页 |
5.3.2 改建型与对策 | 第150-15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52-1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52-153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153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153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附录1 高校校前区行为观察记录表 | 第160-161页 |
附录2 高校入口区行为观察记录表 | 第161-162页 |
附录3 高校校前空间使用情况调查半结构访谈问 | 第162-163页 |
附录4 高校校前空间功能重要性打分问卷 | 第163-164页 |
附录5 高校校前空间二级指标重要性打分问卷 | 第164-165页 |
附录6 高校校前空间功能满意度调查结构问卷 | 第165-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