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强化传热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20页 |
1.2.1 强化传热概述 | 第9-10页 |
1.2.2 强化传热的结构形式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2.3 强化传热的机理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4 强化传热的评价体系 | 第18-20页 |
1.3 化工过程中的多尺度分析 | 第20-22页 |
1.4 计算流体力学 | 第22-24页 |
1.4.1 CFD历史及优势 | 第22-23页 |
1.4.2 CFD控制方程 | 第23-24页 |
1.5 强化传热的发展与问题 | 第24-25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2章 换热管内不同内插件对于流体流动与传热的影响 | 第28-46页 |
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2.1.1 物理模型的简化 | 第28-29页 |
2.1.2 管内流体的物性参数 | 第29-30页 |
2.2 模型的建立与设置 | 第30-32页 |
2.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30页 |
2.2.2 网格划分 | 第30-31页 |
2.2.3 控制方程 | 第31页 |
2.2.4 边界条件 | 第31页 |
2.2.5 数值求解过程 | 第31-32页 |
2.3 模型验证 | 第32-33页 |
2.4 不同扰流元件插入后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2.4.1 进出口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2 速度场分布 | 第34-40页 |
2.4.3 温度场分布 | 第40-41页 |
2.4.4 压力场分布 | 第41-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局部性质分析及换热管内旋流子的优化设计 | 第46-62页 |
3.1 模型的建立与设置 | 第46-47页 |
3.1.1 模型参数的设置 | 第46-47页 |
3.1.2 数值求解过程 | 第47页 |
3.2 局部参数的计算 | 第47-50页 |
3.2.1 局部努赛尔数计算 | 第47-48页 |
3.2.2 局部摩擦因子的计算 | 第48-49页 |
3.2.3 局部PEC值的计算 | 第49-50页 |
3.3 旋流子结构优化 | 第50-57页 |
3.3.1 旋流角度的优化 | 第50-53页 |
3.3.2 旋流子长度的优化 | 第53-55页 |
3.3.3 中心支撑杆的优化 | 第55-57页 |
3.4 优化后的结构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4章 进口流速对于旋流子性能影响 | 第62-72页 |
4.1 模型的建立与设置 | 第62-63页 |
4.1.1 模型参数的设置 | 第62页 |
4.1.2 数值求解过程 | 第62-63页 |
4.2 横截面平均温度变化 | 第63页 |
4.3 壁面温度变化 | 第63-66页 |
4.4 温度场分布 | 第66-70页 |
4.5 压力变化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符号说明 | 第80-8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