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自恋 | 第14-15页 |
2.1.2 网络人格知觉 | 第15页 |
2.1.3 人际吸引力 | 第15-16页 |
2.2 自恋人格 | 第16-20页 |
2.2.1 自恋人格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2.2 显性自恋人格与隐性自恋人格的差异 | 第18页 |
2.2.3 自恋人格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 第18-19页 |
2.2.4 自恋人格与SNS行为 | 第19-20页 |
2.3 人格知觉准确性及其线索 | 第20-23页 |
2.3.1 传统人格知觉准确性及其线索 | 第20-22页 |
2.3.2 网络人格知觉准确性及其线索 | 第22-23页 |
2.4 自恋人格与人际吸引 | 第23-25页 |
2.4.1 现实中自恋人格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 第23-24页 |
2.4.2 网络中自恋人格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 第24-25页 |
2.5 文献的总结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5-27页 |
2.5.1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 第25-26页 |
2.5.2 研究构想和假设的提出 | 第26-27页 |
3. 研究一 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与自恋之间的关系 | 第27-3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2.1 被试 | 第27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3.2.3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3.3.1 自恋人格与QQ空间使用行为之间的相关 | 第28页 |
3.3.2 QQ空间积极/消极使用行为频率与自恋人格之间的相关 | 第28-29页 |
3.3.3 QQ空间自我表达与自恋人格之间的相关 | 第29页 |
3.3.4 自恋人格对QQ空间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29-31页 |
4. 研究二 网络自恋人格知觉准确性及其线索 | 第31-33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4.2.1 被试 | 第31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4.2.3 研究程序 | 第31页 |
4.2.4 统计方法 | 第31-3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4.3.1 自评自恋人格与他评自恋人格之间的相关 | 第32页 |
4.3.2 他评自恋人格与编码内容之间的相关 | 第32-33页 |
5. 研究三 自恋人格印象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 第33-35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5.2.1 被试 | 第33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5.2.3 研究程序 | 第33-34页 |
5.2.4 统计方法 | 第3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6 讨论 | 第35-42页 |
6.1 自恋人格与QQ空间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35-37页 |
6.1.1 自恋人格与QQ空间使用行为之间的相关 | 第35-36页 |
6.1.2 自恋人格与QQ空间自我表达之间的相关 | 第36-37页 |
6.1.3 QQ空间使用行为对自恋人格的预测 | 第37页 |
6.2 QQ空间中的自恋人格知觉 | 第37-39页 |
6.2.1 QQ空间中自恋人格自评与他评之间的相关 | 第37-39页 |
6.3 自恋人格及其知觉与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6.4 本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 第40-42页 |
6.4.1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40-41页 |
6.4.2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41-42页 |
7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