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昆虫种群的概念及内涵 | 第13-14页 |
1.3 我国灰飞虱地理种群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7页 |
1.3.1 灰飞虱的地理分布及发生规律 | 第14-15页 |
1.3.1.1 地理分布 | 第14页 |
1.3.1.2 种群迁移和季节性消长规律 | 第14-15页 |
1.3.2 灰飞虱生物学特性 | 第15-17页 |
1.3.2.1 形态特征 | 第15-16页 |
1.3.2.2 寄主范围和危害特点 | 第16-17页 |
1.3.4 灰飞虱种群越冬特点 | 第17页 |
1.4 昆虫滞育对种群发生发展的影响 | 第17-20页 |
1.4.1 昆虫滞育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 第17-18页 |
1.4.2 昆虫滞育的外在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1.4.2.1 光周期 | 第18页 |
1.4.2.2 温度 | 第18页 |
1.4.2.3 其它因子 | 第18-19页 |
1.4.3 昆虫滞育的内在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1.4.3.1 糖类 | 第19页 |
1.4.3.2 蛋白质 | 第19页 |
1.4.3.3 脂类 | 第19页 |
1.4.3.4 滞育激素 | 第19-20页 |
1.4.4 昆虫滞育的生态学意义 | 第20页 |
1.5 灰飞虱种群的滞育特征 | 第20-21页 |
1.5.1 灰飞虱滞育判断标准 | 第20-21页 |
1.5.2 灰飞虱滞育条件及影响因子 | 第21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诱导的光温反应 | 第22-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灰飞虱供试种群 | 第22-23页 |
2.1.2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个体的判断与识别 | 第23页 |
2.1.3 灰飞虱种群滞育诱导的光温反应试验 | 第23-24页 |
2.1.4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敏感虫态测定 | 第24页 |
2.1.5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2.2.1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个体的判断标准 | 第24-25页 |
2.2.2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对光周期的响应 | 第25-26页 |
2.2.3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对温度的响应 | 第26页 |
2.2.4 灰飞虱种群滞育特性的地理差异 | 第26-27页 |
2.2.5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敏感虫态的差异 | 第27-29页 |
2.2.6 灰飞虱滞育诱导的最优光温条件 | 第29页 |
2.3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解除的光温反应 | 第31-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1.1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虫源的室内诱导与筛选 | 第31-32页 |
3.1.2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解除方法 | 第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2.1 温度对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解除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2 光周期对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解除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滞育解除的最佳光温条件 | 第35-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灰飞虱滞育的生理生化反应特点 | 第37-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4.1.1 灰飞虱滞育虫源的室内诱导与筛选 | 第37页 |
4.1.2 试虫处理与取样 | 第37页 |
4.1.3 糖类物质测定 | 第37-39页 |
4.1.4 甘油测定 | 第39-40页 |
4.1.5 蛋白类物质测定 | 第40页 |
4.1.5.1 总蛋白测定 | 第40页 |
4.1.5.2 总氨基酸测定 | 第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4.2.1 滞育与非滞育灰飞虱体内糖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40-42页 |
4.2.2 滞育与非滞育灰飞虱体内甘油含量比较 | 第42页 |
4.2.3 滞育与非滞育灰飞虱体内蛋白质含量比较 | 第42-44页 |
4.2.3.1 滞育与非滞育灰飞虱体内总蛋白含量比 | 第42-43页 |
4.2.3.2 滞育与非滞育灰飞虱体内总氨基酸含量比较 | 第43-44页 |
4.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生物学特性差异 | 第46-5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5.1.1 供试虫源 | 第46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5.1.2.1 表观形态的差异比较 | 第46-47页 |
5.1.2.2 发育历期的差异比较 | 第47页 |
5.1.2.3 存活率的差异比较 | 第47页 |
5.1.2.4 生殖力的差异比较 | 第47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5.2.1 表观形态的差异比较 | 第47-48页 |
5.2.2 发育历期的差异比较 | 第48-50页 |
5.2.3 存活率的比较 | 第50页 |
5.2.4 成虫生殖力的比较 | 第50-52页 |
5.2.4.1 成虫寿命 | 第50页 |
5.2.4.2 有效产卵量 | 第50-52页 |
5.3 讨论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