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城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模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0 绪论 | 第10-18页 |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0.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1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34页 |
1.1 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19页 |
1.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18-19页 |
1.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页 |
1.2 气象水文 | 第19-24页 |
1.2.1 气象 | 第19-21页 |
1.2.2 水文 | 第21-24页 |
1.3 区域地质 | 第24-26页 |
1.3.1 地层岩性 | 第24-25页 |
1.3.2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1.4 水文地质 | 第26-34页 |
1.4.1 地下水赋存条件 | 第26页 |
1.4.2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 | 第26-28页 |
1.4.3 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 第28-34页 |
第2章 水资源现状与供需平衡分析 | 第34-44页 |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2.1.1 水资源量 | 第34页 |
2.1.2 水质状况 | 第34-35页 |
2.1.3 水利工程情况 | 第35页 |
2.1.4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35-36页 |
2.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7页 |
2.2 需水量预测 | 第37-41页 |
2.2.1 生活需水量预测 | 第37-38页 |
2.2.2 生产需水量预测 | 第38-40页 |
2.2.3 生态需水量预测 | 第40-41页 |
2.2.4 需水量总汇 | 第41页 |
2.3 可供水量预测 | 第41-42页 |
2.4 供需平衡分析 | 第42-44页 |
第3章 研究区降水径流模型的建立 | 第44-55页 |
3.1 概述 | 第44页 |
3.2 模型原理 | 第44-47页 |
3.3 模型所需资料 | 第47-48页 |
3.4 模型参数率定 | 第48-52页 |
3.5 模型参数验证 | 第52-55页 |
第4章 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的建立 | 第55-66页 |
4.1 模型原理及主要功能 | 第55-57页 |
4.3 模型的建立 | 第57-64页 |
4.3.1 DEM 模型 | 第57-58页 |
4.3.2 研究区流域概化图的构建 | 第58-59页 |
4.3.3 模型输入与输出 | 第59-60页 |
4.3.4 模型约束条件 | 第60页 |
4.3.5 地下水参数选择 | 第60-64页 |
4.4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 第64-66页 |
4.4.1 模型参数的率定 | 第64-65页 |
4.4.2 模型参数的验证 | 第65-66页 |
第5章 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方案的设置 | 第66-81页 |
5.1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方式与原则 | 第66-67页 |
5.2 方案设计 | 第67-69页 |
5.2.1 规划水平年的设计 | 第67-68页 |
5.2.2 基础、改进方案的设计 | 第68-69页 |
5.3 方案分析 | 第69-79页 |
5.3.1 2015 年方案分析 | 第69-72页 |
5.3.2 2020 年方案分析 | 第72-76页 |
5.3.3 2030 年方案分析 | 第76-79页 |
5.4 联合调度保障措施 | 第79-81页 |
5.4.1 制定《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管理办法》 | 第79-80页 |
5.4.2 建立水量调度与管理的信息平台 | 第80页 |
5.4.3 加强水资源储备工作 | 第80-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建议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