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观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5 论文结构图 | 第14-1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5-26页 |
2.1 建筑项目风险管理 | 第15-17页 |
2.1.1 风险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 第15页 |
2.1.2 风险管理 | 第15-17页 |
2.2 建筑项目风险识别 | 第17-20页 |
2.2.1 风险识别 | 第17页 |
2.2.2 风险识别的前提 | 第17-18页 |
2.2.3 风险识别原则 | 第18页 |
2.2.4 风险识别的过程 | 第18-19页 |
2.2.5 建筑工程风险识别 | 第19-20页 |
2.3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估计 | 第20-21页 |
2.3.1 风险估计的界定 | 第20页 |
2.3.2 风险估计主要的内容 | 第20-21页 |
2.4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 第21-24页 |
2.4.1 风险评价的作用及步骤 | 第21页 |
2.4.2 项目评价的标准 | 第21-22页 |
2.4.3 风险评估常用方法 | 第22-24页 |
2.5 风险应对策略 | 第24-26页 |
2.5.1 回避风险 | 第24页 |
2.5.2 转移风险 | 第24-25页 |
2.5.3 保留风险 | 第25页 |
2.5.4 减少风险 | 第25-26页 |
3 红阳园项目及风险情况 | 第26-33页 |
3.1 红阳园项目介绍 | 第26-30页 |
3.1.1 红阳园工程建设项目概况 | 第26-27页 |
3.1.2 红阳园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分析 | 第27-30页 |
3.2 红阳园项目风险情况 | 第30-33页 |
3.2.1 外部环境风险 | 第30-31页 |
3.2.2 招投标过程风险 | 第31页 |
3.2.3 合同管理风险 | 第31-32页 |
3.2.4 工程管理和物资管理风险 | 第32页 |
3.2.5 财务、设计以及业主方面的风险 | 第32-33页 |
4 红阳园项目风险分析 | 第33-49页 |
4.1 红阳园项目各阶段风险分析 | 第33-38页 |
4.1.1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风险分析 | 第33-34页 |
4.1.2 红阳园项目前期工作阶段风险分析 | 第34-37页 |
4.1.3 项目建设阶段风险分析 | 第37-38页 |
4.2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红阳园项目进行风险分析 | 第38-49页 |
4.2.1 红阳园项目风险识别 | 第39-42页 |
4.2.2 红阳园项目风险评估 | 第42-48页 |
4.2.3 红阳园项目的风险监控 | 第48-49页 |
5 完善风险管理策略 | 第49-55页 |
5.1 红阳园项目具体风险应对 | 第49-52页 |
5.1.1 红阳园项目的风险减少、转移和保留 | 第49-50页 |
5.1.2 红阳园项目的重点风险应对 | 第50-52页 |
5.2 红阳园项目风险应对的保障策略 | 第52-55页 |
5.2.1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数据库 | 第52页 |
5.2.2 建立风险决策的核心指挥机构 | 第52页 |
5.2.3 构建和完善风险状态下的一体化决策系统 | 第52-53页 |
5.2.4 建立风险预防和处理的法律体系和问责机制 | 第53页 |
5.2.5 提高风险状态下决策者的素质 | 第53页 |
5.2.6 把握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关键环节 | 第53-54页 |
5.2.7 普及风险预防教育机制 | 第54页 |
5.2.8 加强风险绩效考核 | 第54-5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6.2 研究的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