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钒、铬氮化物的应用 | 第11-12页 |
1.1.1 氮化钒的应用研究 | 第11-12页 |
1.1.2 氮化铬的应用研究 | 第12页 |
1.2 氮化钒、氮化铬的制备技术进展 | 第12-21页 |
1.2.1 机械粉粹法 | 第13-14页 |
1.2.2 液相法 | 第14-17页 |
1.2.3 固相法 | 第17-18页 |
1.2.4 气—固反应法 | 第18-20页 |
1.2.5 燃烧合成法 | 第20-21页 |
1.3 微波加热原理及特点 | 第21-22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 实验 | 第24-32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2 加热设备 | 第25-28页 |
2.2.1 管式炉 | 第25-26页 |
2.2.2 微波炉 | 第26-28页 |
2.3 实验技术路线及操作 | 第28-30页 |
2.3.1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氮化钒/氮化铬复合粉末 | 第28-29页 |
2.3.2 微波原位合成单一氮化钒、单一氮化铬和氮化钒/氮化铬复合粉末 | 第29-30页 |
2.4 样品检测及表征方法 | 第30-32页 |
2.4.1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分析) | 第30-31页 |
2.4.2 物相分析(XRD分析) | 第31页 |
2.4.3 微观形貌分析(SEM分析和TEM分析) | 第31页 |
2.4.4 材料表面分析(BET分析法) | 第31-32页 |
3 氮化钒/氮化铬合成过程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 | 第32-40页 |
3.1 合成过程热力学分析 | 第32-35页 |
3.1.1 氮化钒合成过程热力学分析总结 | 第32-33页 |
3.1.2 氮化铬合成过程热力学分析总结 | 第33-35页 |
3.2 复合粉末合成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35-39页 |
3.3 小结 | 第39-40页 |
4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纳米氮化钒/氮化铬复合粉末 | 第40-50页 |
4.1 XRD分析 | 第40-43页 |
4.2 TG-DSC分析 | 第43-44页 |
4.3 SEM分析 | 第44页 |
4.4 N_2吸附-解吸分析 | 第44-45页 |
4.5 TEM分析 | 第45-46页 |
4.6 元素分析 | 第46-47页 |
4.7 复合粉末作为陶瓷结合剂添加剂的性能检测 | 第47-48页 |
4.7.1 抗折强度测定 | 第47-48页 |
4.7.2 流动性测定 | 第48页 |
4.8 小结 | 第48-50页 |
5 微波法合成单一氮化钒粉末 | 第50-57页 |
5.1 XRD分析 | 第50-53页 |
5.2 SEM分析 | 第53-54页 |
5.3 TEM分析 | 第54-55页 |
5.4 N_2吸附-解吸分析 | 第55-56页 |
5.5 小结 | 第56-57页 |
6 微波法合成单一氮化铬粉末 | 第57-61页 |
6.1 XRD分析 | 第57-60页 |
6.1.1 配碳量对产物的影响 | 第57-58页 |
6.1.2 微波功率对产物的影响 | 第58-59页 |
6.1.3 加热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 第59-60页 |
6.2 SEM分析 | 第60页 |
6.3 小结 | 第60-61页 |
7 微波原位合成氮化钒/氮化铬复合粉末 | 第61-72页 |
7.1 XRD分析 | 第61-66页 |
7.1.1 配碳量对产物的影响 | 第61-62页 |
7.1.2 微波功率对产物的影响 | 第62-64页 |
7.1.3 加热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 第64-66页 |
7.2 SEM分析 | 第66-67页 |
7.3 TEM分析 | 第67-68页 |
7.4 N_2吸附-解吸分析 | 第68页 |
7.5 元素分析 | 第68-69页 |
7.6 复合粉末作为陶瓷结合剂添加剂的性能检测 | 第69-70页 |
7.6.1 抗折强度测定 | 第69-70页 |
7.6.2 流动性测定 | 第70页 |
7.7 小结 | 第70-72页 |
8 结论 | 第72-74页 |
9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10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