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稀土改性TiO2基抗硫脱硝催化剂制备及应用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42页
    1.1 氮氧化合物的危害及当前我国氮氧化合物排放现状第10-11页
    1.2 脱硝技术第11-27页
        1.2.1 “NO+CO”反应第11-13页
        1.2.2 NH_3选择催化还原NO(NH_3-SCR)研究现状第13-27页
    1.3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7-29页
        1.3.1 论文选题意义第27-28页
        1.3.2 研究内容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42页
第二章 探究Sm、Zr共掺杂对MnO_x-TiO_2催化剂NH_3-SCR反应的N_2选择性和抗硫性的影响第42-76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5页
        2.2.1 催化剂制备第43页
        2.2.2 催化剂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第43-45页
        2.2.3 催化剂性能评价第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67页
        2.3.1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45-47页
        2.3.2 化学组成和织构性质第47-49页
        2.3.3 表面组分和化学状态(XPS)第49-52页
        2.3.4 还原性(H_2-TPR)第52-53页
        2.3.5 表面酸性(NH_3-TPD)第53-54页
        2.3.6 探索NH_3、NO+O_2和NH_3+NO+O_2与催化剂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第54-64页
        2.3.7 催化剂的抗SO_2性研究第64-67页
    2.4 小结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6页
第三章 Sm改性的Ce-Ti复合氧化物催化剂提高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活性和抗SO_2中毒性第76-101页
    3.1 引言第76-77页
    3.2 实验部分第77-79页
        3.2.1 催化剂的合成第77页
        3.2.2 催化剂的表征第77-78页
        3.2.3 催化性能评价第78-7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9-94页
        3.3.1 催化剂的活性、抗水抗硫性结果第79-81页
        3.3.2 催化剂的织构性质(BET,XRD)第81-83页
        3.3.3 催化剂的表面组分和化学状态(XPS)第83-85页
        3.3.4 氧化还原性(H_2-TPR和O_2-TPD)和表面酸性(NH_3-TPD)第85-86页
        3.3.5 探究NH_3、NO+O_2和NO+O_2+NH_3与催化剂表面的相互作用机理(insituDRIFTs)第86-91页
        3.3.6 探究催化剂的抗硫性第91-94页
    3.4 结论第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1页
第四章 Sm_2O_3掺入CeO_2中促进TiO_2/CeO_2催化剂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活性:构效关系和insituDRIFTs研究第101-119页
    4.1 引言第101-102页
    4.2 实验部分第102-103页
        4.2.1 催化剂的制备第102页
        4.2.2 催化剂的表征第102-103页
        4.2.3 催化性能评价第10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3-113页
        4.3.1 Sm掺杂对TiO_2/CeO_2催化剂NH_3-SCR反应活性的影响第103-104页
        4.3.2 催化剂的织构性质(XRD、Raman和UV-vis)第104-106页
        4.3.3 氧化还原性能(H_2-TPR)和表面酸性(NH_3-TPD)第106-108页
        4.3.4 InsituDRIFTs探索NH_3、NO+O_2和NH_3+NO+O_2与催化剂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第108-113页
    4.4 小结第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19-120页
    5.1 全文总结第119页
    5.2 工作展望第119-12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铜与二芳胺协同催化策略构建环状α—烯胺酮的研究
下一篇:1,3,5-均三嗪三醇与脂肪族多胺的反应及产物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