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外学术界研究状况 | 第12页 |
(二)国内学术界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跨越”理论的概述 | 第16-24页 |
一、“跨越”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6-18页 |
二、马克思提出“跨越”理论的缘由 | 第18-21页 |
(一)社会动因:革命期待由西方转向东方 | 第18-20页 |
(二)真正来源:对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研究视角的延伸 | 第20-21页 |
(三)重要契机:与俄国民粹派的理论之争 | 第21页 |
三、恩格斯晚年对“跨越”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 第21-24页 |
第二章 马克思“跨越”理论构想和基本内容 | 第24-39页 |
一、马克思“跨越”理论的构想依据 | 第24-28页 |
(一)不同社会类型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第24-25页 |
(二)“世界历史”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跳越性 | 第25-26页 |
(三)现代社会的国际国内积淀 | 第26页 |
(四)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农村公社是新社会的起点 | 第26-28页 |
二、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8-35页 |
(一)“跨越理论”的因素——开端、主体及条件 | 第28-32页 |
(二)跨越的阶段和步骤 | 第32-33页 |
(三)“跨越理论”的范畴 | 第33-35页 |
三、经济落后国家“跨越”的困难性思考 | 第35-39页 |
(一)怎样科学定位社会发展阶段 | 第35-36页 |
(二)经济、文化的发展如何与社会性质相匹配 | 第36-37页 |
(三)怎样把握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尺度 | 第37页 |
(四)如何科学理性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跨越”理论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 第39-49页 |
一、传统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道路探索 | 第39-45页 |
(一)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 第40-41页 |
(二)斯大林:“斯大林模式全面推行” | 第41-42页 |
(三)东欧改革与东欧剧变 | 第42-43页 |
(四)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 | 第43-45页 |
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 第45-49页 |
(一)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果 | 第45-46页 |
(二)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第46-49页 |
第四章“跨越”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 | 第49-57页 |
一、中国跨越式发展道路的成就与代价 | 第49-52页 |
(一)成就:多层次、全方位的快速发展 | 第49-50页 |
(二)代价:尖锐的矛盾逐渐凸显 | 第50-52页 |
二、未来中国改革的路径探讨 | 第52-57页 |
(一)继续发展生产力,吸收发达国家优秀成果 | 第52-53页 |
(二)建构有自身文明特性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 第53-54页 |
(三)持续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54-55页 |
(四)以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