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四书论文

《论语新探》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0 引言第10-17页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页
        0.1.1 选题依据第10页
        0.1.2 研究意义第10页
    0.2 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0-13页
        0.2.1 研究现状第10-13页
        0.2.2 发展趋势第13页
    0.3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3-17页
        0.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0.3.2 思路方法第14-15页
        0.3.3 创新之处第15-17页
1 考镜源流:《论语新探》的版本演变第17-26页
    1.1 《古代儒家哲学批判》——《论语新探》1948年版第17-21页
    1.2 《论语新探》1959年版第21-22页
    1.3 《论语新探》1962年版第22-23页
    1.4 《论语新探》1966年版(未出版)第23-24页
    1.5 《论语新探》1976年版第24-26页
2 历史证件:以历史唯物主义探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第26-37页
    2.1 春秋末期的社会阶级关系第26-35页
        2.1.1 春秋末期“人”与“民”两大主要对立阶级的关系第26-28页
        2.1.2 春秋末期统治阶级(“人”的阶级)内部的派别分裂第28-30页
        2.1.3 春秋过渡时期“人”概念的历史特点第30-32页
        2.1.4 春秋时期孔子学派内部的路线性分歧第32-35页
    2.2 春秋末期阶级对立、派别分裂的经济基础及历史意义第35-37页
3 儒学究元:以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前期儒家的哲学体系问题第37-49页
    3.1 对孔子学派世界观的探索第37-41页
        3.1.1 孔子学派自然认识的特征及其影响第37-39页
        3.1.2 “仁”与“礼”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第39-41页
    3.2 对孔子学派认识论的探索第41-44页
        3.2.1 孔子学派认识论的实质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第41-43页
        3.2.2 孔子学派坚持调和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第43-44页
    3.3 对孔子学派逻辑学的探索第44-49页
        3.3.1 孔子学派的逻辑方法与其伦理思想的关系第44-46页
        3.3.2 孔子学派的逻辑推理形式第46-49页
4 扬弃创新:对《论语新探》思想成就的继承与超越第49-57页
    4.1 《论语新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第49-52页
    4.2 《论语新探》致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教训第52-54页
    4.3 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第54-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佛教身份影响信仰者的情绪体验及心理健康
下一篇:元代和会朱陆思想研究--以许衡、吴澄、刘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