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前言 | 第18-29页 |
一、论文主题的形成 | 第18-25页 |
(一) 转型社会的纠纷与诉讼时代的到来 | 第18-19页 |
(二)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勃兴与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三) 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的重要议题 | 第23-25页 |
二、研究的重点及方法 | 第25-26页 |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9页 |
第一章 协商机制的理论界定 | 第29-59页 |
一、协商机制的含义分析 | 第29-39页 |
(一) 协商的内涵 | 第29页 |
(二) 类似概念比较 | 第29-32页 |
(三) 协商的类型 | 第32-34页 |
(四) 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协商 | 第34-39页 |
二、协商机制的基本特征 | 第39-47页 |
(一) 解纷主体的自治性 | 第39-41页 |
(二) 解纷过程的灵活性 | 第41-44页 |
(三) 他方参与的有限性 | 第44-46页 |
(四) 信息传递的便捷性 | 第46-47页 |
(五) 解纷结果的合意性 | 第47页 |
三、协商机制的运行 | 第47-50页 |
(一) 协商的基础 | 第47-48页 |
(二) 协商的层次 | 第48页 |
(三) 协商的过程 | 第48-50页 |
四、协商机制在多元纠纷解决体系中的地位 | 第50-59页 |
(一) 多元纠纷解决体系 | 第50-51页 |
(二) 诉讼与非诉讼机制关系评介 | 第51-53页 |
(三) 协商机制基础性地位的确立 | 第53-59页 |
第二章 协商机制的正义论基础 | 第59-79页 |
一、纠纷解决与正义实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之局限 | 第59-66页 |
(一) 并不确定的实体正义 | 第60-64页 |
(二) 作为补充的程序正义 | 第64-66页 |
二、经协商通往的正义:互利正义的优势及成立标准 | 第66-74页 |
(一) 互利正义的比较优势 | 第66-68页 |
(二) 互利正义的成立标准 | 第68-74页 |
三、多维视角下的正义实现:互利正义的理论基础 | 第74-79页 |
(一) 互利正义的功利主义证成 | 第74-75页 |
(二) 互利正义的人伦道德基础 | 第75-77页 |
(三) 互利正义的文化人类学渊源 | 第77-79页 |
第三章 协商机制的功能分析 | 第79-101页 |
一、维护社会秩序固化社会伦理 | 第79-83页 |
(一) 培育良性的现代社会秩序 | 第79-82页 |
(二) 反映和固化特定社会伦理 | 第82-83页 |
二、分流纠纷缓解诉讼压力 | 第83-87页 |
(一) 诉讼压力及其产生原因 | 第83-86页 |
(二) 分流纠纷节约司法资源 | 第86-87页 |
三、创造规则为立法提供智识准备 | 第87-93页 |
(一) 协商机制与创造规则 | 第87-89页 |
(二) 为立法提供智识准备 | 第89-90页 |
(三) 从法律系统的开放性看立法要吸收协商中的规则 | 第90-93页 |
四、实现多样化的价值目标 | 第93-101页 |
(一) 实现主体自治 | 第93-96页 |
(二) 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 第96-97页 |
(三) 以和平方式实现权利 | 第97-98页 |
(四) 满足当事人的需要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协商机制的现状考察 | 第101-122页 |
一、协商机制的存在领域与规模 | 第101-108页 |
(一) 协商机制在解纷实践中的状况 | 第101-104页 |
(二) 协商机制的制度结构 | 第104-107页 |
(三) 协商处理道路交通纠纷的实证考察 | 第107-108页 |
二、选择协商机制的原因 | 第108-115页 |
(一) 传统“和为贵”观念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二) 基于功利目的的选择 | 第110-112页 |
(三) 寻求灵活的处理结果 | 第112-113页 |
(四) 第三方解纷机制的事实性失灵 | 第113-115页 |
三、协商机制在现实运作中的问题 | 第115-122页 |
(一) 主体因素影响纠纷解决质量 | 第115-116页 |
(二) 规范性弱影响协商机制运行 | 第116-122页 |
第五章 协商机制的法律规制 | 第122-159页 |
一、规制的原因:协商机制与法治之间可能的冲突 | 第122-134页 |
(一) 协商机制与当事人利益保护 | 第122-125页 |
(二) 协商机制与法之目的的实现 | 第125-127页 |
(三) 协商机制与法律秩序的维护 | 第127-132页 |
(四) 我国应当加强规范协商机制 | 第132-134页 |
二、规制的背景:孕育着协商机制的转型社会场域 | 第134-141页 |
(一) 社会与国家的分离 | 第136-138页 |
(二) 自由与理性的彰显 | 第138-139页 |
(三)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共同治理 | 第139-141页 |
三、规制的目的:协商机制与转型社会的契合 | 第141-147页 |
(一) 创设共同规则同灵活解决纠纷的契合 | 第142-143页 |
(二) 解纷的历史性还原同主体自治的契合 | 第143-144页 |
(三) 互利正义同多元纠纷解决目的的契合 | 第144-146页 |
(四) 常规解纷机制同多元解纷体系的契合 | 第146-147页 |
四、规制的要求:协商机制的规范化运作 | 第147-159页 |
(一)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借鉴 | 第147-153页 |
(二) 我国协商机制的建构与完善 | 第153-159页 |
结语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4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4-175页 |
后记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