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量表达柑橘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citPSY草莓新种质的创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主要符号及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1.1 草莓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1.1 草莓外植体再生途径 | 第11-14页 |
1.1.2 外植体对草莓再生体系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3 草莓再生途径的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15-17页 |
1.2 草莓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1 草莓遗传转化途径 | 第17-18页 |
1.2.2 外植体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8页 |
1.2.3 预培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8页 |
1.2.4 农杆菌侵染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8-20页 |
1.3 草莓基因工程进展 | 第20-24页 |
1.3.1 草莓抗病虫基因工程研究 | 第20-22页 |
1.3.2 草莓抗逆基因工程 | 第22页 |
1.3.3 草莓耐贮运性基因工程研究 | 第22-23页 |
1.3.4 草莓品质基因工程的研究 | 第23页 |
1.3.5 草莓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 | 第23-24页 |
1.4 课题的提出与目的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材料 | 第25-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1.2 细菌材料 | 第25页 |
2.1.3 主要生化试剂 | 第25-26页 |
2.2 方法 | 第26-31页 |
2.2.1 草莓无菌试管苗材料的准备 | 第26页 |
2.2.2 接种方法 | 第26页 |
2.2.3 统计方法 | 第26页 |
2.2.4 草莓叶片转化条件的优化 | 第26-28页 |
2.2.5 培养基 | 第28页 |
2.2.6 农杆菌叶盘法转化程序 | 第28-29页 |
2.2.7 抗性芽的增殖与生根 | 第29页 |
2.2.8 转基因草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1 草莓遗传转化因子的确定 | 第31-36页 |
3.1.1 选择合适的TDZ浓度 | 第31页 |
3.1.2 暗处理对草莓再生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3 确定Kan筛选压 | 第32-33页 |
3.1.4 确定Cef抑菌剂浓度 | 第33-34页 |
3.1.5 选择合适的农杆菌侵染浓度及时间 | 第34页 |
3.1.6 预培养、共培养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7 推迟筛选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 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36-37页 |
3.3 抗性植株的生根 | 第37-38页 |
3.4 转化阳性苗PCR鉴定 | 第38页 |
4 讨论 | 第38-42页 |
4.1 TDZ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 切割方式 | 第39页 |
4.3 暗培养 | 第39页 |
4.4 筛选条件与筛选方式 | 第39-41页 |
4.5 实验不足与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图版与图版说明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