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2页 |
1.1 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2章 政府审计问责的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第3章 政府审计问责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 第16-24页 |
3.1 政府责任与问责 | 第16-18页 |
3.1.1 政府责任 | 第16-17页 |
3.1.2 政府责任监督体系 | 第17页 |
3.1.3 政府问责机制 | 第17-18页 |
3.2 政府问责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3.2.1 民主政治理论 | 第18-19页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3.3 政府审计问责的涵义 | 第20-22页 |
3.3.1 政府审计问责属于行政问责 | 第20-21页 |
3.3.2 政府审计问责是问责链条上的一环 | 第21-22页 |
3.4 政府审计问责的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第4章 政府审计问责制的构建 | 第24-30页 |
4.1 政府审计问责制的涵义 | 第24页 |
4.2 政府审计问责制的框架设计 | 第24-30页 |
4.2.1 问责的主体 | 第24-27页 |
4.2.2 问责的客体 | 第27页 |
4.2.3 问责的事由 | 第27-28页 |
4.2.4 问责的程序 | 第28-30页 |
第5章 我国政府审计问责的现状分析 | 第30-36页 |
5.1 政府审计问责的前提 | 第30-31页 |
5.1.1 审计法的逐渐完善 | 第30页 |
5.1.2 审计公告制度的实施 | 第30-31页 |
5.2 我国政府审计问责所取得的成效 | 第31-33页 |
5.2.1 “审计风暴”引出审计问责 | 第31-32页 |
5.2.2 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积极配合 | 第32页 |
5.2.3 审计数据显示审计问责的成效 | 第32-33页 |
5.3 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5.3.1 缺少统一的法律对政府的审计问责进行规范 | 第33页 |
5.3.2 审计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5.3.3 审计问责力度弱 | 第34-35页 |
5.3.4 审计结果难落实 | 第35-36页 |
第6章 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的改进对策及实现路径 | 第36-48页 |
6.1 完善我国政府审计问责的制度建设 | 第36-38页 |
6.1.1 完善我国政府审计问责制相关的立法制度 | 第36-37页 |
6.1.2 从主体层面的解决方案 | 第37页 |
6.1.3 从客体层面的解决方案 | 第37-38页 |
6.2 加强在审计实务中的问责 | 第38-48页 |
6.2.1 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问责 | 第38-40页 |
6.2.2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问责 | 第40-45页 |
6.2.3 在绩效审计中问责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