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 第12-16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涵义 | 第12-13页 |
一、 逆反心理的涵义 | 第12-13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涵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征 | 第13-16页 |
一、 主观性 | 第13页 |
二、 情绪性 | 第13-14页 |
三、 调节性 | 第14页 |
四、 逆向性 | 第14页 |
五、 盲目性 | 第14-15页 |
六、 从众性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 第16-22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消极表现 | 第16-20页 |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抵触情绪 | 第16页 |
二、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感情绪 | 第16-17页 |
三、 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厌烦情绪 | 第17-18页 |
四、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情绪 | 第18-19页 |
五、 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 第19页 |
六、 对内心的封锁和生活的盲目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表现 | 第20-22页 |
一、 有利于创新意识和逆向思维的培养 | 第20页 |
二、 有利于求异性思维的培养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 第22-34页 |
第一节 主观因素 | 第22-26页 |
一、 年龄与成熟度之间的矛盾 | 第22-23页 |
二、 生理和心理之间的矛盾 | 第23-24页 |
三、 思维与情绪之间的矛盾 | 第24-25页 |
四、 好奇心的驱使 | 第25页 |
五、 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客观因素 | 第26-34页 |
一、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26-28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影响 | 第28-31页 |
三、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系统工程 | 第34-51页 |
第一节 以辩证的态度看待逆反心理 | 第34-35页 |
一、 逆反心理消极的一面 | 第34页 |
二、 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以家庭的亲子教育为基础 | 第35-37页 |
一、 父母和子女间的尊重与沟通 | 第35-36页 |
二、 父母和子女间的时间与空间 | 第36-37页 |
三、 父母和子女间的律人与律己 | 第37页 |
第三节 以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 | 第37-38页 |
一、 坚持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37-38页 |
二、 坚持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38页 |
三、 “面”与“点”相统一的原则 | 第38页 |
第四节 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为核心 | 第38-48页 |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的要求 | 第39-44页 |
二、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的要求 | 第44-46页 |
三、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的要求 | 第46-48页 |
第五节 以教育环境的优化为重点 | 第48-51页 |
一、 优化学校环境 | 第48页 |
二、 强化文化环境 | 第48-49页 |
三、 净化社会环境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