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敌意收购的基本问题 | 第8-15页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引入 | 第8-11页 |
| 一、上市公司收购 | 第8-9页 |
| 二、善意收购 | 第9页 |
| 三、敌意收购 | 第9-10页 |
| 四、与敌意收购立法有关其他概念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敌意收购经济学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 一、公司控制市场理论 | 第11页 |
| 二、代理成本理论 | 第11-12页 |
| 三、效率理论 | 第12页 |
| 第三节 敌意收购法律关系分析 | 第12-15页 |
| 一、敌意收购的主体问题 | 第12-13页 |
| 二、敌意收购的客体 | 第13页 |
| 三、敌意收购中的权利义务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两大法系敌意收购立法比较 | 第15-19页 |
| 第一节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立法 | 第15-17页 |
| 一、美国敌意收购立法现状 | 第15-16页 |
| 二、英国敌意收购立法现状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立法 | 第17-18页 |
| 一、德国敌意收购立法现状 | 第17页 |
| 二、日本敌意收购立法现状 | 第17-18页 |
| 第三节 两大法学立法不同的原因分析 | 第18-19页 |
| 一、立法态度比较 | 第18页 |
| 二、原因分析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敌意收购在中国的发展 | 第19-22页 |
| 第一节 敌意收购典型案例分析 | 第19-20页 |
| 一、案例概述 | 第19页 |
| 二、国内第一起敌意收购案例—宝延风波 | 第19页 |
| 三、宝延风波案例分析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敌意收购在中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 一、我国敌意收购的特点 | 第20-21页 |
| 二、敌意收购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 第四章 我国敌意收购制度的完善 | 第22-29页 |
| 第一节 敌意收购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 一、股权结构 | 第22页 |
| 二、融资结构 | 第22页 |
| 三、公司治理结构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对敌意收购已有的立法框架分析 | 第23-25页 |
| 一、《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 | 第23页 |
| 二、《公司法》 | 第23-24页 |
| 三、《证券法》 | 第24页 |
| 四、《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敌意收购制度构建要点 | 第25-29页 |
| 一、反收购决定权归属问题 | 第25页 |
| 二、收购决定权 | 第25-26页 |
| 三、强制要约收购触发点 | 第26页 |
| 四、一致行动人 | 第26-27页 |
| 五、反收购措施 | 第27-29页 |
| 结论 | 第29-30页 |
| 注释 | 第30-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后记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