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8页 |
1.2.1 拉伸与疲劳测试技术的发展简介 | 第16-19页 |
1.2.1.1 拉伸测试 | 第16-18页 |
1.2.1.2 疲劳测试 | 第18-19页 |
1.2.2 原位拉伸测试技术与仪器 | 第19-24页 |
1.2.2.1 低维材料的原位拉伸测试 | 第19-20页 |
1.2.2.2 块体材料的原位拉伸测试 | 第20-24页 |
1.2.3 原位疲劳测试技术与仪器 | 第24-27页 |
1.2.4 基于拉伸模式的复合载荷测试 | 第27-2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2章 原位拉伸测试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 | 第31-51页 |
2.1 测试装置的功能设计 | 第31-32页 |
2.2 标准型 SEM 下原位拉伸测试装置 | 第32-40页 |
2.2.1 装置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 第32-36页 |
2.2.2 位移修正方法与验证 | 第36-38页 |
2.2.3 改进型装置及其与商业化产品的优势 | 第38-40页 |
2.2.3.1 加载模式 | 第38页 |
2.2.3.2 输出载荷-体积比 | 第38-39页 |
2.2.3.3 夹持方式与位移检测方式 | 第39-40页 |
2.3 原位拉伸测试的闭环控制系统 | 第40-43页 |
2.3.1 系统组成 | 第40-42页 |
2.3.2 传感器的标定 | 第42页 |
2.3.3 输出精度测试 | 第42-43页 |
2.4 非标准布局型原位拉伸测试装置 | 第43-48页 |
2.4.1 装置构成及参数 | 第43-44页 |
2.4.2 夹持方式 | 第44-45页 |
2.4.3 静动态性能测试 | 第45-47页 |
2.4.4 ZGMn13-1 高锰钢原位拉伸测试 | 第47-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3章 原位拉伸测试结果的修正算法 | 第51-73页 |
3.1 夹持位置引起的弹性模量计算误差的修正 | 第51-56页 |
3.1.1 弹性模量计算的理论模型 | 第51-53页 |
3.1.2 影响因素及其试验验证 | 第53-55页 |
3.1.3 测量应变的准确性验证 | 第55-56页 |
3.2 空间非对中夹持对力学参数的影响及修正 | 第56-64页 |
3.2.1 实际应变计算的理论模型 | 第56-58页 |
3.2.2 计算应变与实际应变的关系 | 第58-60页 |
3.2.3 基于改进型 Arcan 夹具的验证 | 第60-64页 |
3.3 非标准布局型测试装置力学参数的修正 | 第64-72页 |
3.3.1 位移修正的理论模型 | 第64-67页 |
3.3.2 位移修正方法的验证 | 第67-69页 |
3.3.3 载荷修正方法 | 第69-70页 |
3.3.4 原位观测验证试验 | 第70-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原位拉伸-疲劳测试装置性能的测试分析 | 第73-85页 |
4.1 测试装置的结构 | 第73-75页 |
4.2 疲劳测试系统及温升测试 | 第75-78页 |
4.2.1 疲劳测试系统 | 第75-77页 |
4.2.2 温升测试 | 第77-78页 |
4.3 装置的输出特性与原位疲劳测试间隔时间 | 第78-81页 |
4.3.1 输出特性 | 第78-80页 |
4.3.2 原位疲劳测试间隔时间 | 第80-81页 |
4.4 交变载荷对应力松弛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81-84页 |
4.4.1 疲劳模块的独立工作性能 | 第81-82页 |
4.4.2 交变载荷对应力松弛的影响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原位拉伸测试试验与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的预测 | 第85-101页 |
5.1 铜铝复合材料的断裂机制分析 | 第85-88页 |
5.1.1 能谱分析 | 第85-86页 |
5.1.2 断裂机制分析 | 第86-88页 |
5.2 锌对铜锌合金拉伸及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88-94页 |
5.2.1 锌对铜锌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89-90页 |
5.2.1.1 铜锌合金的变形过程 | 第89-90页 |
5.2.1.2 铜锌合金的断裂机制 | 第90页 |
5.2.2 锌对铜锌合金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90-94页 |
5.2.2.1 应力-应变滞后回线 | 第91页 |
5.2.2.2 循环硬化行为 | 第91-92页 |
5.2.2.3 应变幅-疲劳寿命曲线 | 第92-94页 |
5.3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的预测方法 | 第94-99页 |
5.3.1 结构材料-AZ31B 变形镁合金 | 第95-96页 |
5.3.2 工程应力-应变曲线的拟合方法 | 第96-97页 |
5.3.3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的拟合方法 | 第97-98页 |
5.3.4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预测方法 | 第98-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6章 基于拉伸模式的复合载荷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第101-113页 |
6.1 拉伸-剪切复合载荷加载的解耦方法 | 第101-106页 |
6.1.1 加载模式的实现 | 第101-102页 |
6.1.2 解耦方法 | 第102-104页 |
6.1.3 解耦方法的验证试验 | 第104-105页 |
6.1.4 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断口形貌观测 | 第105-106页 |
6.2 拉伸预应变/弯曲预挠度对弯曲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106-112页 |
6.2.1 试验设计 | 第106-107页 |
6.2.2 预应变对弯曲性能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6.2.3 预挠度对单轴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2.4 预应变对弯曲性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 第111-11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 | 第113-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1页 |
作者简介与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135页 |
一、作者简介 | 第131页 |
二、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