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导言 | 第16-27页 |
一、研究缘起与旨趣——由汪中的论述说起 | 第16-21页 |
二、研究范围与写作目标 | 第21-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第一章 戴震与荀子思想关系 | 第27-92页 |
第一节 戴震道论对于荀子天论之继承、深化与转换 | 第28-58页 |
一、客观实在及其结构:“道”与“天” | 第29-40页 |
二、变化及其理则:“生生而条理”与“天行有常” | 第40-43页 |
三、理则之本质:“分理”与“统类” | 第43-58页 |
第二节 戴震性善论对于荀子心性论之批评与综合 | 第58-74页 |
一、人性之内容:“血气、心知”的一本论与“性”、“心”分言 | 第59-68页 |
二、性善之证成:戴震的性善论与荀子潜藏的性善观 | 第68-74页 |
第三节 礼义与功夫:戴震对于荀子道德论的批评与吸收 | 第74-92页 |
一、礼义观:“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与“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 第74-85页 |
二、功夫论:“学以去蔽”、“恕以去私”与“重学崇礼” | 第85-92页 |
第二章 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 | 第92-129页 |
第一节 章学诚关于荀子思想学术的一般评论 | 第92-96页 |
一、荀子思想的新诠与重估 | 第92-94页 |
二、文史校雠学中的荀子学术研究 | 第94-96页 |
第二节 伦理、政治秩序的起源与性质:章学诚对于荀子礼论的吸收与深化 | 第96-112页 |
一、“道之大原出于天”——章学诚道论的一般内容 | 第97-105页 |
二、章学诚论伦理、政治秩序的起源、性质与荀子礼论之关联 | 第105-112页 |
第三节 圣人的地位和经典的性质:章学诚对于荀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112-129页 |
一、问题的来源:戴震“通经明道”的挑战 | 第112-118页 |
二、章学诚论圣人的地位与经典的性质:“六经皆史”与“文史不在道外” | 第118-123页 |
三、章学诚对于圣人地位的理解与荀子论圣王之异同 | 第123-129页 |
第三章 戴震后学与荀子思想关系 | 第129-181页 |
第一节 焦循与荀子思想的比较 | 第129-157页 |
一、天道观:“道”、“理”新解 | 第129-131页 |
二、人性论:“能知故善”、“能移则可以为善”与“化性起伪” | 第131-139页 |
三、礼义观:“一贯忠恕”与“明分使群” | 第139-144页 |
四、功夫论:“絮矩”、“改过”与“礼义积伪” | 第144-149页 |
五、历史意识:“时行变通”与“体常尽变” | 第149-157页 |
第二节 人性与礼义:凌廷堪对于荀子思想的发展 | 第157-168页 |
一、凌廷堪的人性论:“好恶二端”和“五常之德” | 第158-164页 |
二、凌廷堪的礼义观:“节性”、“复性”和“以礼代理” | 第164-168页 |
第三节 性论与群学:阮元与荀子精神的相续 | 第168-181页 |
一、阮元论“性” | 第169-174页 |
二、阮元论“仁” | 第174-181页 |
结语 | 第181-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5页 |
一、古籍 | 第187-188页 |
二、研究专书 | 第188-192页 |
三、学位论文 | 第192-193页 |
四、期刊、会议论文 | 第193-195页 |
附录 | 第195-226页 |
一 戴震与荀子之思想关系研究综述 | 第195-216页 |
(一)、“气本论”脉络下的天道观:“分理”学说与“天行有常”“天人相分” | 第195-198页 |
(二)、人性论:“血气心知”与“以心治性” | 第198-208页 |
(三)、礼义观与功夫论:学以去蔽、恕以去私与劝学崇礼 | 第208-216页 |
二 章学诚与荀子之思想关系研究综述 | 第216-219页 |
三 戴震后学与荀子之思想关系研究综述 | 第219-226页 |
(一)、焦循与荀子 | 第219-221页 |
(二)、凌廷堪与荀子 | 第221-225页 |
(三)、阮元与荀子 | 第225-226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226-227页 |
后记 | 第227-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