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3页 |
第一节 新生代气候环境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第二节 亚洲季风及业洲内陆干旱化的起源和发展 | 第18-27页 |
2.1 亚洲季风的起源和发展 | 第18-25页 |
2.2 亚洲内陆干旱化研究 | 第25-27页 |
第三节 青藏高原隆升 | 第27-31页 |
3.1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 | 第27-28页 |
3.2 青藏高原高程研究 | 第28-31页 |
第四节 业洲气候环境的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4.1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气候环境的影响 | 第31-34页 |
4.2 全球变冷对亚洲气候环境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 副特提斯海退去对亚洲气候环境的影响 | 第35-36页 |
第五节 青藏高原隆升、风化剥蚀与气候变化关系 | 第36-40页 |
5.1 物理风化(侵蚀速率)的控制因素 | 第36-37页 |
5.2 化学风化速率和物理风化速率的关系 | 第37-38页 |
5.3 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控制因素 | 第38-40页 |
第六节 选题依据及目标 | 第40-43页 |
5.1 选题依据 | 第40-42页 |
5.2 论文目标 | 第42-4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及研究剖面概况 | 第43-68页 |
第一节 柴达木盆地自然地理概况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地质概况 | 第44-56页 |
2.1 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与属性 | 第44页 |
2.2 盆地地层分布 | 第44-50页 |
2.3 盆地周缘断裂系统 | 第50-56页 |
第三节 研究区红沟子剖面地层 | 第56-68页 |
第三章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剖面磁性地层年代 | 第68-82页 |
第一节 磁性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 | 第68-71页 |
1.1 磁性地层学的基本原则和假设 | 第68页 |
1.2 磁性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第68-69页 |
1.3 磁性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 第69-71页 |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剖面古地磁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第71-72页 |
2.1 野外样品采集 | 第71页 |
2.2 样品加工和制备 | 第71-72页 |
第三节 红沟子剖面系统热退磁和磁性地层学 | 第72-82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72页 |
3.2 系统热退磁与岩石磁学结果 | 第72-78页 |
3.3 磁性地层年代 | 第78-82页 |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地区中新世气候构造变化 | 第82-108页 |
第一节 红沟子地区物源与沉积相分析 | 第82-87页 |
1.1 红沟子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82-83页 |
1.2 剖面沉积物源区分析 | 第83-87页 |
第二节 环境样品采集、实验方法及其气候意义 | 第87-94页 |
2.1 试验方法 | 第88-91页 |
2.2 环境气候代用指标的意义 | 第91-94页 |
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地区中新世气候变化 | 第94-98页 |
第四节 红沟子地区中新世构造活动 | 第98-100页 |
第五节 红沟子地区气候变化的控制因素 | 第100-108页 |
第五章 青藏高原隆升与全球变冷 | 第108-124页 |
第一节 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气候关系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的原因 | 第108-111页 |
1.1 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气候关系 | 第108-109页 |
1.2 二氧化碳浓度下降的原因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红沟子地区侵蚀速率的影响因素 | 第111-113页 |
第三节 青藏高原隆升与青藏高原地区的物理风化 | 第113-117页 |
3.1 青藏高原构造活动期次 | 第114-116页 |
3.2 亚洲周缘侵蚀速率变化 | 第116-117页 |
第四节 化学风化和物理风化的关系 | 第117-119页 |
第五节 青藏高原地区化学风化与全球变冷的关系 | 第119-124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6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