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拟南芥晚花突变co-2和ft-1的营养生长和时相转变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语第10-11页
1 前言第11-28页
    1.1 植物的生长发育时期及茎顶端分生组织结构第11-13页
    1.2 拟南芥生长发育阶段的划分第13-14页
    1.3 拟南芥的五种开花途径第14-16页
    1.4 植物时相转变的研究进展第16-21页
        1.4.1 拟南芥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2 拟南芥晚花突变体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4.3 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9页
        1.4.4 光周期途径中晚花突变体对植物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影响第19-20页
        1.4.5 光周期与赤霉素调控的关系第20-21页
    1.5 拟南芥时相转变的相关基因第21-26页
        1.5.1 miR156调控拟南芥的时相转变第22-24页
        1.5.2 miR172调控拟南芥的时相转变第24-26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37页
    2.1 试剂材料与相关软件网站第28-30页
        2.1.1 实验材料第28页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第28-29页
        2.1.3 实验设备第29页
        2.1.4 常用生物信息学网站和分析软件第29-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7页
        2.2.1 植物种植条件和生长观测方法第30页
        2.2.2 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材料第30-31页
        2.2.3 石蜡切片的制作第31-32页
        2.2.4 半定量RT-PCR第32-35页
            2.2.4.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第32-33页
            2.2.4.2 总RNA中DNA的消除第33页
            2.2.4.3 总RNA的反转录第33-34页
            2.2.4.4 RT-PCR第34-35页
        2.2.5 qRT-PCR第35-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49页
    3.1 野生型和晚花突变体的植株形态第37页
    3.2 野生型和晚花突变体的生长周期第37-38页
    3.3 野生型和晚花突变体的叶片形态变化第38-41页
    3.4 野生型和晚花突变体近轴面表皮毛数目的统计第41-43页
    3.5 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野生型和晚花突变体的效果第43-44页
    3.6 石蜡切片分析野生型和晚花突变体SAM的变化第44-46页
    3.7 RT-PCR及qRT-PCR分析野生型和晚花突变体植株中miR156和SPL3的表达量第46-49页
4 讨论第49-54页
    4.1 远轴面表皮毛与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关系第49-50页
    4.2 赤霉素促进拟南芥营养生长时相转变和生殖生长时相转变第50-51页
    4.3 miR156和SBP家族基因共同调节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第51-52页
    4.4 拟南芥晚花突变co-2和ft-1延迟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5页
附录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菜甘油磷酸酰基转移酶和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油脂代谢中的作用
下一篇:发明专利权稳定性缺失原因及其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