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卫星通信和宇宙通信论文

卫星编队分布式MIMO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缩略词说明表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8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本文主要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卫星编队构型的理论及其方法第18-32页
    2.0 坐标系的定义第18-19页
    2.1 描述卫星运动的轨道参数第19-20页
    2.2 卫星跟飞的基本相对运动模型第20-22页
        2.2.1 精确的相对运动模型第20-21页
        2.2.2 简化的相对运动模型第21-22页
    2.3 二体条件下的卫星跟飞仿真及参数简化第22-24页
    2.4 一种新的卫星编队构型设计方法第24-25页
        2.4.1 能够构成跟飞编队的条件第24-25页
        2.4.2 相对轨道参数法进编队设计的步骤第25页
    2.5 给定条件下多颗卫星编队仿真第25-30页
        2.5.1 直线型编队的仿真第26-27页
        2.5.2 空间圆编队构型的仿真第27-29页
        2.5.3 星下点圆编队构型的仿真第29-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编队卫星分布式MIMO系统第32-62页
    3.1 分布式MIMO系统的一些基本理论第32-55页
        3.1.1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第35-40页
            3.1.1.1 用信道矩阵特征值表示的信道容量第35-37页
            3.1.1.2 用收发相关矩阵表示的MIMO信道容量第37-38页
            3.1.1.3 用相关系数表示的MIMO信道容量第38-40页
        3.1.2 MIMO系统的信道相关性第40-48页
            3.1.2.1 线性阵列天线信道相关性第41-43页
            3.1.2.2 线性阵列天线信道相关性仿真第43-46页
            3.1.2.3 天线相关性对误码率的影响第46-48页
        3.1.3 极化去相关的MIMO信道第48-53页
            3.1.3.1 天线极化的基本理论第48-49页
            3.1.3.2 极化去相关的MIMO信道第49-52页
            3.1.3.3 极化MIMO信道容量第52-53页
        3.1.4 分布式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第53-55页
            3.1.4.1 信道独立时的容量第53-54页
            3.1.4.2 信道相关时的容量第54-55页
    3.2 编队卫星分布式MIMO系统的基本模型第55-58页
        3.2.1 正交双极化的天线模型第55-56页
        3.2.2 信道模型第56-57页
        3.2.3 系统整体模型第57-58页
    3.3 仿真结果第58-61页
        3.3.1 零相关信道容量的仿真第58-60页
        3.3.2 非零相关信道容量的仿真第60-61页
        3.3.3 系统误码率的仿真第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星载MIMO波束成形第62-75页
    4.1 智能天线波束成形技术概述第62-66页
        4.1.1 智能天线波束成形的基础理论第62-63页
        4.1.3 智能天线的控制算法的基本思想第63-65页
        4.1.4 智能天线的控制算法的基本思想第65-66页
    4.2 常用的智能天线控制算法第66-67页
        4.2.1 LMS算法第66-67页
        4.2.2 RLS算法第67页
    4.3 LMS算法的优化及仿真第67-74页
        4.3.1 固定步长的LMS算法仿真第67-71页
        4.3.2 一种简化的变步长LMS算法设计方案第71-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第75-77页
    5.1 全文工作总结第75页
    5.2 未来的工作展望第75-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2-83页
个人简历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ndroid的嵌入式测控系统设计
下一篇:雷达脉冲特征分析和分选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