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0. 导论 | 第11-17页 |
| 0.1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0.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0.3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0.3.1 关于政府性基金的概念 | 第13-14页 |
| 0.3.2 关于设立政府性基金的理由 | 第14页 |
| 0.3.3 缴纳义务人与基金的关联性 | 第14-15页 |
| 0.3.4 关于基金设立原则 | 第15页 |
| 0.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 0.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1. 征收政府性基金的理论支撑 | 第17-27页 |
| 1.1 征收政府性基金的基础理论 | 第17-18页 |
| 1.1.1 “受益者负担”理论 | 第17页 |
| 1.1.2 “量能负担”理论 | 第17-18页 |
| 1.1.3 “负外部效应矫正”理论 | 第18页 |
| 1.1.4 “法律保留”理论 | 第18页 |
| 1.2 政府性基金的概念和特征 | 第18-22页 |
| 1.2.1 政府性基金的概念 | 第18-20页 |
| 1.2.2 政府性基金的特征 | 第20-21页 |
| 1.2.3 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 第21-22页 |
| 1.3 政府性基金的“可征收性” | 第22-24页 |
| 1.3.1 税收“可税性”理论的借鉴 | 第22页 |
| 1.3.2 经济上的可征收性 | 第22-23页 |
| 1.3.3 法律上的可征收性 | 第23-24页 |
| 1.4 征收政府性基金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 1.4.1 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的需要 | 第24-25页 |
| 1.4.2 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的需要 | 第25页 |
| 1.4.3 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 | 第25页 |
| 1.4.4 社会公平的需要 | 第25-27页 |
| 2. 政府性基金征收法律关系分析 | 第27-32页 |
| 2.1 政府性基金征收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性质 | 第27页 |
| 2.2 政府性基金的课征要素 | 第27-29页 |
| 2.2.1 征收主体 | 第28页 |
| 2.2.2 缴纳义务人 | 第28-29页 |
| 2.2.3 征收对象 | 第29页 |
| 2.2.4 征收方式和标准 | 第29页 |
| 2.3 缴纳义务人的权利保护 | 第29-32页 |
| 2.3.1 知情权 | 第29-30页 |
| 2.3.2 拒缴权 | 第30页 |
| 2.3.3 救济权 | 第30-31页 |
| 2.3.4 减免权 | 第31-32页 |
| 3. 我国政府性基金征收现状、问题与原因 | 第32-35页 |
| 3.1 我国政府性基金的征收现状和问题 | 第32-33页 |
| 3.2 形成原因分析 | 第33-35页 |
| 3.2.1 理论研究不足,对政府性基金的认识不到位 | 第33页 |
| 3.2.2 立法不健全,效力层级过低 | 第33-34页 |
| 3.2.3 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体制尚未理顺,地方财政困窘 | 第34页 |
| 3.2.4 权利救济渠道不畅,缺少监督和制约 | 第34-35页 |
| 4. 政府性基金征收制度的改革进路 | 第35-39页 |
| 4.1 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层级 | 第35页 |
| 4.2 正本清源,明确政府性基金项目范围 | 第35-36页 |
| 4.3 独立预算管理,实施信息公开 | 第36-37页 |
| 4.4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体制 | 第37页 |
| 4.5 畅通权利救济渠道,扩大可诉范围 | 第37-39页 |
| 参考资料及注释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