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表 | 第3-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7页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农民工的概念、特点 | 第17-28页 |
2.1 概念 | 第17页 |
2.2 我国农民工群体的特点 | 第17-21页 |
2.2.1 优秀品质较多,眼界视野偏窄 | 第17-18页 |
2.2.2 群体规模较大,年龄结构偏高 | 第18-19页 |
2.2.3 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培训偏少 | 第19-20页 |
2.2.4 就业水平不高,劳动待遇偏低 | 第20-21页 |
2.3 安阳市(林州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 第21-24页 |
2.3.1 农民工就业结构 | 第21-22页 |
2.3.2 农民工生存现状 | 第22页 |
2.3.3 农民工的思想状况 | 第22-24页 |
2.4 农民工面对的主要问题 | 第24-26页 |
2.4.1 户籍受约束,造成农民工就业歧视 | 第24页 |
2.4.2 社会保障少,造成农民工后顾之忧 | 第24-25页 |
2.4.3 综合素质低,造成农民工就业面窄 | 第25页 |
2.4.4 工作环境差,造成农民工心理障碍 | 第25页 |
2.4.5 劳动强度大,造成农民工健康隐患 | 第25-26页 |
2.5 安阳市困难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状况 | 第26-28页 |
2.5.1 我市困难农民工群体基本情况 | 第26页 |
2.5.2 困难农民工的致困原因 | 第26-27页 |
2.5.3 困难农民工的需求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工会农民工帮扶工作的现状 | 第28-34页 |
3.1 安阳市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情况 | 第28-29页 |
3.1.1 各项保障民生政策法规出台情况 | 第28页 |
3.1.2 对政策的基本评价 | 第28-29页 |
3.1.3 存在的不足 | 第29页 |
3.2 安阳工会帮扶工作主要做法 | 第29-32页 |
3.2.1 创新帮扶形式,在结对帮扶上求实效 | 第30页 |
3.2.2 完善维权网络,在权益维护上使实劲 | 第30-31页 |
3.2.3 抓住主要矛盾,在解决根本上下真功 | 第31页 |
3.2.4 建立长效机制,在不断深入上做文章 | 第31-32页 |
3.3 安阳工会农民工帮扶工作取得的成效 | 第32-33页 |
3.4 农民工帮扶服务存在的不足和遇到的问题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新形势下创新发展工会农民工帮扶工作的思考 | 第34-36页 |
4.1 新形势下工会帮扶工作创新发展的理念和目标 | 第34页 |
4.2 新形势下工会农民工帮扶工作创新发展的建议 | 第34-36页 |
4.2.1 加强源头参与,最大限度的将农民工组织起来 | 第34页 |
4.2.2 完善工作网络,努力覆盖全体农民工会员 | 第34-35页 |
4.2.3 创新工作载体,推进帮扶中心转型升级 | 第35页 |
4.2.4 重视思想教育,着力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36-38页 |
5.1 论文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36页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6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36页 |
5.4 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作者简历 | 第41-42页 |
附录 | 第42-45页 |